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方招到王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4:21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李先宏 通讯员林永迪 张朝珍

  方招,面对落水儿童毫不迟疑地跃入汹涌的长江,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的英雄壮歌。

  王盼,面对窃贼毫不犹豫地扑向刺来的尖刀,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义勇之歌。

  方招、王盼,用生命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人生答卷,把灿烂的青春一个定格在19岁、一个定格在20岁。

  记者有幸采访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与两位英雄的英魂对话,接受英雄精神的心灵洗礼,除了震撼、痛惜,还有更多的思绪在萦绕。

  前后不过半年时间,方招、王盼前赴后继,义举震天。他们是那样的相似——同来自大别山的罗田县,同在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上学,同为花样年华,同为贫寒农家之子……

  这是偶然的巧合吗?

  (一)

  17日午后,随同中央媒体采访团,记者二上归云山。

  归云山,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余脉。王盼的家就在归云山半山腰里的王家垸,这里离它所在的白莲河乡政府还有近40公里之遥,是罗田县最偏远的村,也是最贫穷的村。

  山路弯弯、山高路陡。沿途不时见到清理滑坡体的农民,这里刚刚经过大暴雨的冲击,是罗田县的重灾之地。

  方招的家同样在大别山的腹地——胜利镇。这里是罗田的西北角,北连安徽金寨,西邻湖北麻城。

  大别山是英雄的山。英雄的文化基因,早就融入了方招、王盼的血液之中。

  方招的家乡胜利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是罗田县早期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中共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届罗田县委就诞生在这里的金凤楼。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有200多位革命烈士就长眠在此地的烈士陵园。

  胜利烈士陵园和金凤楼,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罗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于斯、长于斯、受教育于斯的方招,最终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长长的烈士名录中,并长眠在他经常接受教育的烈士陵园里,你能说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王盼就出生在烈士之家。王盼的曾叔爷爷王联轩解放战争时期加入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在蕲春。王联轩的女儿,也就是王盼的姑奶奶王秀英,在英山同反动民团作斗争时,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王盼传承了他家先烈的英雄血脉,他身上凝聚了英雄的血性。因而,在面对歹徒的尖刀时,他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罗田县博物馆负责人王翻身说,是英雄的土地,优良的革命传统,孕育了英雄方招和王盼。

  (二)

  走进王盼的家,就会感到震撼。除了震撼他和他父亲的英雄壮举,就是震撼他家的贫寒。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

  房子虽然是两层楼房,已修起了10多年,但还是个毛坯。屋内除了几张床、几把椅子外,几乎空空如也,连房门和电线,还是王盼牺牲后,好心的单位为王家安上和牵上的。楼上还未完工,四周通透,不能住人。楼梯没有扶手,台阶上的水泥基本脱落,裸露出红砖。

  王盼的奶奶,几年前中风,患老年痴呆症,整日斜坐在堂屋的一把椅子上,如同植物人。爷爷陪坐在侧,终日无语。

  方招的家境也好不了多少。

  方家在镇政府后院,是两间简陋的公房,不足50平方米,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方招的“天地”,是在客厅用一道布帘隔出的小区域,里面还堆着粮食和杂物。

  方招的父亲方国平,虽是镇广播站的职工,但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在家休养。母亲商保珍是镇上金湾村的农民,每天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劳作。

  两位英雄就生长在这样的窘境里。

  英雄家境虽然贫寒,但却锻造了他们大山般的品格:执着坚毅、纯朴真诚、乐善好施、疾恶如仇……在记者采访到的了解方招、王盼的所有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孩子很乖,品行也很好”。

  从这样的评价中,我们可以读出方招、王盼成为英雄的内在逻辑——正是这良好品行的经年累积,才使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让我们回顾王盼生前的点滴,解读他成为英雄的内在逻辑。

  在王盼还在上小学时,他的父母就到上海打工谋生。在他20岁的人生里,有一半的时间当留守孩子。他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妹妹,更要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

  在农村上中学,每月只有一次月假。每次放假,王盼都要回到家中,帮爷爷做农活。爷爷说,每次回来,他都要带些好吃的回来。买东西的钱是他从每月400元的学习、生活费用中省下的。

  王盼自小就很有爱心。在他还只有几岁时,家中来了一个讨饭的太婆。那天中午,家里没有煮饭,只有剩饭,只够家里人吃,小王盼毫不犹豫地给了太婆一碗。汶川地震后,学校组织捐款,王盼捐了50元,是班里捐款最多的。为此,他在那个月剩下的日子里,只能每天中午饿肚子。

  王盼考上大学后,忍痛放弃,到上海打工,为的是让家里能全心全意地支持妹妹读书;因为爱他人,到上海打工只有几个月,他就面对窃贼,挺身而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的是“不再让窃贼害人”。

  这正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三)

  王盼家没有一件家什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有一样东西却深深地刻在了记者的脑海里。

  王盼父母王天喜、叶应珍的卧室。简单朴实,除了床,就几乎别无他物。但在床头斑驳、粗糙的水泥墙上,却挂着一对红红的中国结,上面写着硕大的“善”字。

  这对中国结,是王家唯一的装饰品,它为这个刚刚失去心爱儿子的家,抹上了一点亮色。它更是这对生活在大山中的农民夫妇做人准则的真实写照。

  做人要行善。王天喜说,人有善心,才会有爱心。这是中国农民最朴实的处世哲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王天喜、叶应珍不但从小就这样教育王盼,而且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盼。

  王盼把剩饭给了讨饭人,尽管家人已不够吃,王天喜、叶应珍不但没有埋怨王盼,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村里修路,全村最贫困的王天喜、叶应珍毫不犹豫地捐出5000元。这几乎是他们打工的全部积蓄。7月8日,白莲河乡遭受特大暴雨的重创。在家养伤的王天喜不能参加抗灾救灾,他就叫叶应珍去参加劳动,并从爱心捐款中拿出5000元,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善心、爱心的传承,催生了4月4日上海街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儿子第一个跳出车门,父亲和母亲紧跟其后,英勇无畏地冲向逃跑的窃贼……最终,儿子壮烈献身,父亲被刺成重伤。

  方招的父母,与王盼的父母有着同样的处世哲学。他们同样教育方招,做人要行善,要爱他人。在采访方招父母时,方国平、商保珍不止一次地恳求记者,向社会转达他们的意愿:方招已经走了,我们生活还能自理,请好心人不要给我们捐款了,将钱捐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方招牺牲后,方国平、商保珍捐出10万元爱心捐款,与方招母校一起设立了“方招见义勇为基金”。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首笔基金竟然颁给了方招的同学王盼和他的父亲。

  方国平说,当他得知王盼勇斗歹徒英勇牺牲的消息时,起初是震惊和惊讶,但细细想后,也不觉得奇怪。王盼有着与方招相同的品格,在关键的时刻他像方招一样挺身而出,体现了当代年轻人不畏强势,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去年10月,在方招牺牲后,王盼曾在网上留言:你是我的骄傲!王盼的一句自励警句,在短短半年后,他就将它变成了诺言。这不是对方国平的话的最好诠释么?

  从方招到王盼。看似偶然的奇迹,总是蕴藏着必然的动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