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年复读值不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5:40  大河网-河南日报

  □余靖静

  21岁的陈一天成了网络红人,人称“高复哥”,他连续四年参加高考,每次成绩都够报考不错的大学,但他三次选择复读,希望实现自己的“北大梦”。

  他的行为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他是被名校情结桎梏的“现代范进”,也有人佩服他对自己梦想的执著。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评价这样做是否值得?

  失之交臂“北大梦”

  陈一天是浙江省嘉善人,父亲与朋友合办了一家企业,母亲是位中学教师。“从小我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学习成绩各方面都很优秀,不让父母操心。老师同学都说我可以考上中国最强的大学。”陈一天说,他立志考入北京大学。

  2007年,应届生陈一天参加高考。“636分,刚达到浙江大学录取线,离北大还有很大距离。”陈一天决定复读,并改学文科。父母起初并不支持,陈一天力争。

  2008年,高复第一年,陈一天考了617分。陈一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录取到人大,家里人已经很高兴了,还在酒店摆了谢师宴。”但开学后在人大待了一个月,陈一天决定退学复读。父母几次飞到北京劝说,高复学校的班主任也劝他“求稳”,但他没有听。“不是学校不好,而是‘北大梦’对我来说根深蒂固,如果我没有尽全力追求,纠结情绪会困扰我很长时间。”陈一天说。

  2009年第三次高考,陈一天考了678分,但没被北大录取,复旦大学英语专业向他发出录取通知书。“复旦不错,我英语也不错,但我不喜欢语言类专业。”陈一天决定再试一年。

  2010年,陈一天第四次向北大发起“冲击”。由于英语作文意外失手,679分的成绩,低于北大在浙江的录取分数线。两年前他弃读的人大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陈一天决心结束复读。“我想通了,人大的经济专业也挺好。”陈一天说。

  高分复读引热议

  陈一天高分复读三年经媒体报道后,很快成了网络红人,人称“高复哥”。

  网上的留言中,有人“担心他成了范进”,有人说他“恐怕是个呆子”。杭州市民林雁生认为,这个孩子是“名校情结”的受害者,过于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对他的成长尤其进入社会无太大益处。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高复学校为招揽生源请的“托儿”。陈一天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自己家境尚可,温饱不愁,高复三年只在最后一年拿了2.5万元奖学金,“谁会为了钱浪费3年青春?”

  也有人欣赏他为追求自己梦想的执著。20岁的大学生姚乐旭说,“与其到白发时后悔当初的屈从,不如在年少时奋力一搏。”

  对外界的种种评语,陈一天自觉“能淡然处之”。他说,“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有些人思路开阔,有些人处事灵活,有些人品格坚韧。”对于自己,他给出“比较坚持,心理承受度还可以”的评价。

  三年高复值不值?

  陈一天已习惯面对他人的讶异或不理解。在他看来,中老年人的“求稳”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同龄人的支持是可贵的。当年的高中同年级好友如今已是大三学生,他们还保持着联系,三年复读中,他也交了一些朋友,“聚会时,他们会劝我不要无止境复读下去。”

  四次高考,每次都因这样那样的失误令陈一天与“北大”失之交臂。除了感慨,陈一天不再执念一个结果。

  “这些天我静下心来对自己做了些分析总结,除了觉得有些遗憾外,并不觉得后悔。”陈一天说,“我感谢理解和宽容我的爸妈,从小到大,他们给了我自由成长空间;也感谢在高复学校陪伴我三年的老师们。高复三年,虽然没能圆我的‘北大梦’,但给我留下了人生一笔很珍贵的财富。”

  陈一天记得,在高复的一次讲座中,老师给他们讲了新东方创办者俞敏洪“高考三次,北大读了五年”的故事。“成绩最差的俞敏洪凭着那份执着和真诚最终缔造了新东方王国。人生就像一条长河,溪流如果不执着就会枯竭,小河如果不执着就会干涸,江河奔腾不息,才能最后融入那片蔚蓝。”陈一天说,三年复读是否值得,以后会给出答案。③12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