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震后原址重建广州模式能否“复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8:21  南方日报

  国内外教授学者考察汶川新县城后建议将其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迪)灾后重建的77个项目整体竣工、提前半年实现中央提出的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广州援建汶川地震灾后原址重建的奇迹能否“复制”?大城市是否需要从重建中汲取经验?落后地区能否可借鉴重建的经验?

  近日,来自国内外14名教授、学者考察广州援建的汶川县城后,建议将广州援建模式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广州市对口支援威州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李俊夫说,广州援建“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智,”克服拆迁任务重、运输交通不便等困难,原址重新打造了汶川县城。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人、美国马里兰大学客座教授LIUSHIHC主持地震工程的工作超过25年,“地震几乎是我职业生命最大的一部分。”经过两天对汶川县城的参观后,LIUSHIHC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威州是一个小城镇,人口不是很多,但根据我的经验,汶川县城原址重建这个可以成为一个模式。”LIUSHIHC认为。

  “一个城市援建另一个城市,在美国是不太容易看到的,”BILLIEFLOYDSPENCERJR(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智能结构技术亚太研究中心主席、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则感慨于中国“大家庭”的力量,“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对广州援建作出的工作感到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则希望从国家的层面,以广州市援建威州作为范例,深入全面总结灾后重建的模式,形成一套科学的灾后重建的完整体系。“汶川模式希望能够推广到其他灾害的重建,甚至可以延伸到国家落后地区的发展。”LIUSHIHC则表示,全世界有几十上百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大城市遭到地震之后,重建不是这么简单,“汶川地震灾后原址重建模式应该用英文写出来,让全世界得到这些经验。”

  ■“见证新汶川”艺术家采风日记

  劫后余生女孩让我感到生命伟大

  2008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距离地震半个多月后,我和广东美术家到绵竹、北川创作大型组画。画如今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但两年前那一幕幕仍让我震撼:到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运送赈灾物资的车流挤满了每一条马路……

  两年后,再访汶川,感觉是到了东南沿海的某个城市。工地上热火朝天,规划和绿化非常好的小区,如果不是富有特色的羌藏族建筑,你会以为置身于广州某个楼盘里面。

  原来在灾区遇到的乡亲,感觉脸上布满忧伤,现在地震伤痛过去了,汶川人跳舞、街上遛狗、晚上吃夜宵喝啤酒。。。。。。

  今天乘坐面包车攀上萝卜寨,我选择画一名被父亲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小女孩。被蹭掉的头皮是那场地震最深的记忆,巨大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多么渺小;她顽强地活了下来,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

  凝视她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羡慕、激动的感觉。

  广州美术学院专业画家薛军

  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整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