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底线,不是高调——答陈蓉霞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9:52  东方早报

  郭宇宽

  我在《东方早报》发表了一篇与张维迎教授商榷的文章,受到了陈蓉霞教授的反驳(见7月20日《东方早报》)。陈教授的观点又引起了我一些新的思考。她认为,张维迎说给他十个亿他可以考虑写一本反对他自己信仰的书,那是一种坦诚的表现。这我不反对,但对这样的坦诚,我不会像陈教授那样“肃然起敬”。

  我和陈教授的分歧之一在于,我认为,对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授来讲,说自己相信的话应该是职业底线。对于这样的底线,除了有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比如说在陈教授熟悉的“那个时代”,有人拿枪顶着你脑袋,逼你说违心的话,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原谅甚至同情一个知识分子说违心的话。而张维迎现在这种情况,是没有理由为了十个亿出卖自己信仰的。

  陈教授认为我这是一种道德高调,但我并不觉得这个调子很高,相反,这应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识。在温饱和安全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出卖肉体和良知的例子有很多,那是值得同情的。在生活已很优越的情况下,人应该追求的是尊严,这是人和动物有区别的地方。

  在关乎尊严和人格的底线问题上,我们应该普及什么是对的事情、什么是错的事情的界限。一个教授可不可以出卖自己的信念?答案是不能。如果诱惑很大呢?比如给他十个亿,答案还是不能。这不算高调。

  我和陈教授的第二个分歧,在于对职业概念的理解。在西方,有一些职业被特别强调是体面的职业(decent job),比如说大学教授、法官、牧师、高级公务员。这些职业保障了从业者衣食无忧,也对他们比对普通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他们相当于中国传统所说的“士”。一个美国的大法官如果对媒体说,“假如有人给我十个亿,我也许可以考虑做个枉法的判决。”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表示他没有做大法官的资格。

  张维迎教授自称把市场当做上帝一样,而且愿意做市场的传教士。这在我看来倒比较像是高调,你唱了高调,别人才用这个标准来要求你。你随便找一个最贫困的山区的传教士,问他,“给你十个亿,你写本书骂耶稣怎么样?”他会怎么回答?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而张维迎为什么要自己侮辱自己呢?

  陈蓉霞教授提醒我们:“有过那么一个时代,当时假话成风,‘崇高泛滥’,同时虚伪无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在我看来,“那个时代”对我们民族真正的心灵伤害,是让很多人直到今天还不敢承认,这个世界上有真正值得我们相信和坚守的东西。这才是真让我担心的地方,我们并没有真正远离“那个时代”。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