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塞尔维亚拒认科索沃独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4日03:38  扬子晚报

  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22日表示,塞尔维亚无法接受联合国国际法院认为科索沃独立“合法”的判定,塞尔维亚将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与科索沃的争端。

  塔迪奇的上述表态是对22日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的回应,该咨询意见称由于现行国际法并未禁止某一地区“宣布独立”,因此科索沃的相关举动“没有违反国际法”。

  塔迪奇指出:“塞尔维亚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的独立,为此塞尔维亚政府将考虑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还强调,塞尔维亚不会通过武力解决与科索沃的争端,而将继续在联合国框架内寻找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科索沃是原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1999年6月科索沃战争结束后该地区一直由联合国托管。塞尔维亚希望保持对科索沃的主权,而占科索沃人口90%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则要求“完全独立”。自2005年底开始,有关各方就科索沃未来地位问题展开了多轮谈判,但均无果而终。2008年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决定请求国际法院就此事提供咨询意见。

  科索沃“总理”特哈契表示,国际法院发表的咨询意见标志着科索沃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它向全世界宣告了科索沃的独立。科索沃“外交部长”希塞尼呼吁塞尔维亚政府承认现实,开始与科索沃合作。

  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阿尔巴尼亚族人挥舞着科索沃、美国和英国的旗帜欢庆胜利。

  各方反应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69个国家宣布承认科索沃的独立。

  在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发表以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我们呼吁所有国家不再纠缠于科索沃的地位问题,而是积极参与到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去,我们呼吁尚未这样做的国家承认科索沃的独立。”

  阿布哈兹“总统”巴加普什称:“国际法院的判定再次证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均有权实施完全自治,而且从历史渊源和国际法原则上讲,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比科索沃更有权宣布独立。”目前,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都在寻求脱离格鲁吉亚,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身为塞尔维亚族人的波黑总理多迪克评价说:“国际法院关于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咨询意见令人失望,这也说明针对塞尔维亚族人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合法暴力’仍在继续……这是一种新的羞辱。”

  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中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5个国家之一,西班牙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西班牙尊重国际法院的判定,但该发言人没有说明西班牙会否因此改变立场。

  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示,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不能改变俄罗斯的既有立场,俄“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立场依然未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尊重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院咨询意见“并不妨碍当事方通过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阿什顿22日说,欧盟准备促成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展开对话,提升它们加入欧盟的机会。她说:“欧盟准备促成科索沃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对话进程。对话将着眼于促进合作、在通向欧盟的路上取得进展、改善民众生活。”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2日呼吁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举行“建设性对话”。潘基文表示,他会把国际法院的意见提交今年9月联合国大会讨论。

  中国日报 新华社

  ■国际观察

  科索沃问题难终结

  下一个“特例”在哪里?

  22日,海牙国际法庭发出“参考意见书”,认为科索沃于2008年所宣布的独立“没有违反国际法”。

  “参考意见书”小心翼翼地只提及“不违反”哪些法律和决议,却避免谈及这一独立是否违反了某些东西,比如前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国内法、各国对塞尔维亚主权和领土完整曾经庄严的承诺,也避免谈及这一独立有什么正当理由。

  如果非要说一个理由,那只能是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会》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即欧洲各民族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以及索拉纳等人曾反复强调的所谓“民族安全原则”,即阿尔巴尼亚人只有独立,才会摆脱对塞尔维亚人的恐惧感。然而如果科索沃人可以以此为理由宣布独立,那么巴斯克、北塞浦路斯、库尔德斯坦,甚至美国印第安保留地,也都可照葫芦画瓢。

  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可想而知,全球政治秩序将会出现极大混乱,并埋下民族分裂、社会动荡的严重隐患。正是见及此,美国、欧盟和许多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国家在“参考意见书”出台后,一面表示“祝贺”、“接受”,一面反复强调,科索沃只是“特例”。

  问题是,科索沃为什么就是“特例”?“特”在哪里?

  20世纪初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1913年的“伦敦和会”上将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时,庆幸奥斯曼土耳其终于被削弱的列强大谈“合并的合理性”,奥匈帝国更着意强调这种领土安排是“特例”;如今科索沃单方面被划出塞尔维亚,西方一些国家又大谈“分治的合理性”,并再次着意强调“特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恐怕只能给人一个印象:想说哪里是特例,哪里就是特例。近一个世纪前的“特例”导致了巴尔干半岛的进一步“火药桶”化,如今“特例”声再度响起,人们不得不担心,下一个“特例”在哪里?下一个“火药桶”又在哪里? 中国日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