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节日小报 为孩子心灵系上“中国结”

  如果说,以前传统节日教育是被动灌输,那么“节日小报”则是主动参与,以孩子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实现了让孩子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传统文化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市的“节日小报”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从唐代开始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我市实验小学西区的同学把这些内容制作进了“节日小报”里。两年前,实小西区成立伊始,该校学生就接手了这个特殊的手工活:做“节日小报”。无论是从网上查找资料,还是听老人讲故事,每一位学生都要将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编排到自己的“节日小报”里。

  回归中国传统

  熟悉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不清楚重阳节、端午节的来历和背景,现在很多孩子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小报”制作,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历程。

  据悉,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学校对“节日小报”有不同的制作要求:一二年级的孩子以绘画、照片为主;三四年级的孩子以搜集的节日资料以及书法、绘画、剪纸等爱好和特长为展示重点;五六年级的孩子更加侧重感悟思考和编辑创意。

  “随着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小报创作’这一常规的德育教育手段将‘我们的节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具有推广性强、参与面广、趣味性浓、简便易操作的优势。学生在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开展‘节日小报’创作的同时,也在自编自创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实小西区德育处的主任刘珍说,正因为有了这一项“作业”,学生的学习、研究积极性更高了。

  从“不知”到“知”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去了解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些节日后面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五年级学生廖婷告诉记者。记者问廖婷:“知道重阳节是哪天吗?”小姑娘随口即答:“农历九月初九。”

  转学来的夏琬青之前没有关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她而言,节日就是放假和玩耍的代名词。自从夏琬青进入实小西区学习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在节日前夕接到了制作“节日小报”的“任务”,夏琬青既开心又新奇。和父母“奋战”了一天,夏琬青终于制作好了一张图文并茂的“节日小报”。小报中,不仅有节日的由来,还有过节时的各种风俗,与节日有关的诗歌也被她罗列到了小报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小报制作,夏琬青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极大兴趣,“我还想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补充知识”。

  “小”报藏“大”智慧

  学校校长向尧对记者说:“节日小报虽‘小’,起的作用可大着呢!”作为刚成立两年的小学,近98%的学生均为就地返迁农民子女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从前所接触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相对封闭、落后,如果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孩子的素养,用制作‘节日小报’这种方法为切入点很切合实际。”

  利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节日小报”制作的“作业”时,顺便也捎带给家长一份“作业”,让他们参与其中。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学习、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更高了;而孩子的佳作举行“大展”时,连社区的居民也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

  王宣的爷爷在一次观展后给学校留言中写道:“学校让学生制作‘节日小报’的做法不仅打开了孩子视野,还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尊重长辈、珍惜亲情等美德,很好!”吴承阳的妈妈通过参与制作“节日小报”后了解了更多节日习俗,现在全家人都按传统习俗过节,“节过得更有味道了。”

  “节日小报”这种创新性体验式教育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认知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了解“节日小报”细则后作出批示:“小报虽小,意义却大。它破解了‘我们的节日’如何走进青少年的大课题,是成都市工作创新的好经验!”

  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在《2010年成都市“节日小报”创评系列活动方案》中,我市将以“节日小报”创评活动为主体,同时组织开展少儿年画创作大赛和中秋吟诵活动等系列活动,使“节日小报”创评活动得到不断深化,促进更多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报记者 陈瑾 实习摄影 于谭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