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澹泊之怀”何以能明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4日06:35  解放日报

  鲁军

  近日听了一次廉政教育学习报告会,谈到现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现象:一些干部被提拔后“三年不动就有失落感”,还有些到了一定级别的中年领导干部,虽然年富力强,但与本单位、本地区的干部“横向比比,纵向算算”,觉得自己可能 “没什么奔头了”,于是便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失落感由此产生。报告人认为,“澹泊之怀”是治“失落感”的良药。这话引起了共鸣。

  “非澹泊无以明志”,最早见于西汉初年刘安主持编撰的 《淮南子》一书。今人所熟悉的,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一文中的相关表述,其较完整的上下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显然,诸葛亮是从修身与向学的角度提出和论述 “非澹泊无以明志”这一命题的。然而,“澹泊之怀”何以能明志?其中的道理未必所有人都已“参透”。在少数干部存在失落感情绪的情况下,更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澹泊之怀”何以能明志?澹泊的意思,表示安静,不追求名利。“澹泊之怀”能明志,首先是因为人们能静下心来。现在不少干部浮躁得很,多了交际应酬,少了读书学习,理论修养跟不上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空虚感。这种状态的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易扭曲,最易产生失落感,也最容易出问题。澹泊之怀,就要多学习、多思考、多省察,让自己的思想经常得到“清扫”,境界不断得以提升,时刻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充实。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把握“非澹泊无以明志”的真谛。

  “澹泊之怀”能明志,还在于老老实实做人。现实中确实有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付出了心血汗水,得到的回报却不多;有的人贡献不大,付出很少,却获取很多;有的人按照党的要求和国家政策,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做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奖励;有的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反倒被戴上“光环”。我们不否认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一些人投机取巧能够得到某些名誉、地位、利益。但普遍来看、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毕竟不是主流,不是常规,终究是站不住脚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澹泊之怀”重要的是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一个一心只想着名利、地位的人,很难清醒,很难冷静,很难踏实,也很难愉快。想想革命战争年代和条件艰苦时期,我们党的大批干部不计个人安危和名利得失,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怨无悔;想想现在还有不少老百姓日子过得依然“紧巴”,而自己享受着党和人民给的“俸禄”而衣食无忧,又何以产生心态不平衡,几年不提拔就有“失落感”?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奕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在听讲,但实际上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大。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安静,后者却没有做到。显然,有这样那样失落感的干部,盖亦在于缺乏一种安静的心态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这对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破坏性。如何消除失落感?我们不妨时时保持“少计较,多感恩,保持满足感”“少应酬,多学习,获取充实感”“少抱怨,多作为,增强荣誉感”这样的“澹泊之怀”,如此,才能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