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生提醒:忽冷忽热易生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4日09:36  东方网-文汇报

  在高温下长时间排队之后,汗流浃背地一步跨进开足了空调的展馆;在参观十几二十分钟后,又回到热气蒸腾的室外——盛夏时节游世博,人们不得不在忽冷忽热的环境中再三“切换”,由此引发了不少健康问题。

  世博园区医疗站近来的报告显示,夏季就诊高峰已经来临,在众多感冒、腹泻、中暑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体不能适应外环境的快速冷热变化而诱发疾病。

  热切换频繁迅速

  “带一条干毛巾,或者一件小外套、一个披肩,就是防病好办法。”瑞金医院医生费健向游人建议。

  人体往往难以适应频繁的冷热变化。费健解释其中的奥秘:高温下,人的血管、皮肤毛孔都处于扩张状态,借以散热、排汗,帮助体温调节系统正常工作。此时一下进入开足空调的室内,血管以及分布于人体各处的平滑肌就会迅速遇冷收缩,尤其是分布在四肢、腹部等的外周血管——这种迅速收缩给人们的直感,就是突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过一会儿,当人们参观完返回炎热的室外,大脑又会命令血管和肌肉重新舒张。可是,血管和肌肉舒张的速度明显慢于收缩,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在它们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人已再次折回空调房,问题就会发生:平滑肌、血管痉挛,导致人体散热困难引起中暑;外周血管因异常收缩而狭窄,致使血压升高。由于腹部也有平滑肌和外周血管,在高频度的冷热切换中,它们会共同作用引发胃肠道痉挛,引起腹泻。

  此外,外环境冷热的迅速变化还会刺激人们口、咽部粘膜的分泌,对于细菌和病毒,口咽部的分泌物恰好是“营养”,于是加速繁殖,挑战人体免疫系统——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当场就会发烧、感冒。

  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游客,血压异常升高会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冷热切换会对全身造成影响,但因为每个人的敏感部位不同,表现出来的病症会有所不同。”费健认为,造成世博园就诊高峰的一个“祸首”正是频繁而迅速的冷热切换。

  找到了源头,防病就能有的放矢。费健的建议之一是:“带块干毛巾,进入场馆后迅速擦干肩、颈、手臂等暴露皮肤上的汗水。”出汗能加快人体散热,而在空调环境下,汗水则会使人的血管、肌肉更快收缩,加重对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影响。医生们同时建议,展馆应注意调控空调和室温,科学研究显示,26℃是人体最感舒服的温度。

  日当午时去哪里避暑

  正午时分,在俄罗斯馆的各个角落里,随处可见避暑的身影。在通往二楼的自动扶梯下,尽管周围人流涌动,但一个年轻妈妈靠着墙睡着了,身边一辆婴儿车里,她的宝宝也舒服地睡着。在这个角落里,睡着的人不只是这对母子,不少人静静地坐着,试图捱过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避暑的人越来越多,自动扶梯下的角落渐渐“客满”,一些游人就放下自带的便携式小板凳,坐在了一楼展厅内,尽管尽量靠近墙边,但负有职责的工作人员不能不上前劝阻:“请不要停留……”

  一些人拿着板凳离开,可仍有一些人向墙边再靠紧点,继续纳凉休憩。不一会儿,一楼展厅的墙边坐了一排“孵空调”的人。“实在太热了!”在艳阳下排队数小时后,不少人精疲力竭,进了空调展馆就不愿出去。不仅俄罗斯馆,卢森堡馆、德国馆……人们见缝插针地在世博园各处寻找避暑角落,甚至在世博专线的地铁站里,都坐着一排排人。记者发现,这些“孵空调”的人大多很安静,注意不影响他人,坐的地方大多避开人流通道,而一旦有工作人员劝说,也尽量配合挪位,只求能够留下。一个在地铁站内纳凉的游人告诉记者:“我只想躲过最热的几小时,休息一下储蓄体力,下午再战。”

  这些游客的愿望倒是符合健康防病原则的,因为12至15时是室外温度最高、日晒最强烈的时候,照医生的说法,大家最好能够避过这一时段,再去户外活动。

  本报记者施嘉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