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7载扎深山洞天风雷建奇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4日09:40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朱磊 本报通讯员 魏勤彬 黄坤

  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这就是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扎根深山27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作为一名军营中的科技工作者,27年来,王勋年忠诚使命,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风洞,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摇篮。飞机、导弹、卫星、火箭,无一不是从这里试验定型,翱翔九天。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架架歼十战机列阵长空,呼啸而过。

  这是我军装备的最新型战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然而,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歼十战机研制成功背后,有风洞人付出的艰辛。

  歼十飞机涉及的诸多低速空气动力问题,事关飞机的总体布局、机动能力和安全性能,在飞机研制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5年,王勋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就作为年轻科技干部中的佼佼者,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1999年,年仅37岁的王勋年担任了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歼十飞机从论证设计到选型定型,再到试飞成功,历经20年。王勋年也伴随奋斗了20年,从工程组长到研究室主任,从总工助理到总工程师,他与课题组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5项关键试验技术,反复进行了5000多次试验,为歼十飞机展翅翱翔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2005年,歼十飞机低速气动问题风洞模拟与分析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勋年排名榜首。

  空气动力学,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资源,在武器装备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前,某科研部门研制的新型水雷在试射时不断发生弹道失控现象,他们想通过改进外形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找到了王勋年。

  这是一项水下试验,并非王勋年熟悉的空气动力学试验领域,有人劝他别啃这块“硬骨头”。王勋年却说,部队的需要就是号令,这个时候退缩就是逃兵!他通过反复查阅资料、测算数据,提出了在风洞中模拟深水压力环境的构想,并精心设计试验方案,专门研制相关试验装置,经过180多天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该型水雷弹道失控的症结。研制部门按照他的研究结果修改设计后,水雷在南海试射一次成功。

   紧盯前沿自主创新

  从弹道导弹到洲际导弹,从单引擎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滑翔升空到超音速飞行,世界科技发展史的一次次飞跃证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更新换代,离不开风洞试验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部门,代表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其实,早在1997年,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就开始了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大飞机研制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这是一项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自己动手,仅用很少的经费,就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使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飞机在高空飞行穿越云层时,机身表面往往会结冰,从而改变气动外形,造成飞机失事。

  研究飞机的结冰现象,需要研制建设结冰风洞。结冰风洞不同于常规风洞,不仅要产生速度可控的气流,还要通过实现低温环境产生结冰云雾。

  2002年,国家还没有立项建设结冰风洞。王勋年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带领科技人员开始了结冰风洞的预先研究。当时,结冰风洞只有少数几个航空强国拥有,我国没有相关技术储备,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王勋年带领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写出了40余篇技术报告,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经过3年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换热、除冰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座1:10缩比的结冰风洞。

  27年来,王勋年始终把质量作为风洞试验的生命。他常说,只有数据准确率百分之百,装备安全率才会百分之百。

  在某新型预警机研制过程中,需要进行飞机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王勋年带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解决了在飞行过程中高速同步采集和记录脉动压力及飞行参数、大样本动态数据处理的难题。

  为了验证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的可行性,王勋年决定在真实飞行状态下测量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在飞机首次试飞时,他不顾劝阻,冒险登机,参与试飞试验,不仅获得了真实宝贵的飞机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数据,而且验证了自主研制的软硬件设备性能是可靠可行的。

   献身使命矢志不渝

  王勋年所在单位地处大山深处,生活环境艰苦,但选择了这里,他从未后悔。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勋年也遇到过诱惑。1992年,某科研部门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许诺的月薪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亲朋好友都劝他抓住这个好机会。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重,神舟飞船也正在基地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考虑许久,对亲友们说,“我是个军人,不是商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只顾自己。”

  有一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间,他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学校劝他留下攻读博士学位,并许诺提供给他奖学金。思来想去,他决意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试验工作中。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不能放弃我的事业,更不能放弃我的使命。

  王勋年热爱风洞,也深爱着家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2006年6月,远在江西老家的弟弟打来电话,告知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病重入院。王勋年听后,沉默无语。他是农家子弟,能够走到今天,母亲为他付出的太多太多。他很想立即赶到母亲病床前尽孝,但他刚被任命为某飞机事故分析技术小组组长,一时离不开。任务完成后,他才赶回老家,在母亲病床前长跪不起。此时,老人已经病危,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不久便与世长辞。

  王勋年因为平时工作忙,经常见不着女儿的面。那年,女儿中考,想要爸爸辅导功课∩王勋年当时因为正在抓紧建设立式风洞,经常加班,他就和女儿商量,把不明白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他。每当工作休息间隙,王勋年就拿出小纸条,认真地写写划划—始,同事们还以为王勋年又在钻研什么新课题,时间久了才知道真相,大家都为王勋年深沉的父爱而感动。

  王勋年经常说,他是站在老一代风洞人的肩上攀登风洞事业的科技高峰,也要为新一代风洞人的成长甘当垫脚石。为了培养年轻人,王勋年经常与他们共享自己申请到的课题,让年轻人挑大梁,当课题组长,自己当顾问,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科技干部成长起来。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这是一项水下试验,并非王勋年熟悉的空气动力学试验领域,有人劝他别啃这块“硬骨头”。王勋年却说,部队的需要就是号令,这个时候退缩就是逃兵!他通过反复查阅资料、测算数据,提出了在风洞中模拟深水压力环境的构想,并精心设计试验方案,专门研制相关试验装置,经过180多天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该型水雷弹道失控的症结。研制部门按照他的研究结果修改设计后,水雷在南海试射一次成功。

  紧盯前沿自主创新

  从弹道导弹到洲际导弹,从单引擎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滑翔升空到超音速飞行,世界科技发展史的一次次飞跃证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更新换代,离不开风洞试验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部门,代表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其实,早在1997年,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就开始了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大飞机研制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这是一项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自己动手,仅用很少的经费,就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使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飞机在高空飞行穿越云层时,机身表面往往会结冰,从而改变气动外形,造成飞机失事。

  研究飞机的结冰现象,需要研制建设结冰风洞。结冰风洞不同于常规风洞,不仅要产生速度可控的气流,还要通过实现低温环境产生结冰云雾。

  2002年,国家还没有立项建设结冰风洞。王勋年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带领科技人员开始了结冰风洞的预先研究。当时,结冰风洞只有少数几个航空强国拥有,我国没有相关技术储备,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王勋年带领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写出了40余篇技术报告,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经过3年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换热、除冰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座1:10缩比的结冰风洞。

  27年来,王勋年始终把质量作为风洞试验的生命。他常说,只有数据准确率百分之百,装备安全率才会百分之百。

  在某新型预警机研制过程中,需要进行飞机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王勋年带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解决了在飞行过程中高速同步采集和记录脉动压力及飞行参数、大样本动态数据处理的难题。

  为了验证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的可行性,王勋年决定在真实飞行状态下测量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在飞机首次试飞时,他不顾劝阻,冒险登机,参与试飞试验,不仅获得了真实宝贵的飞机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数据,而且验证了自主研制的软硬件设备性能是可靠可行的。

  献身使命矢志不渝

  王勋年所在单位地处大山深处,生活环境艰苦,但选择了这里,他从未后悔。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勋年也遇到过诱惑。1992年,某科研部门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许诺的月薪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亲朋好友都劝他抓住这个好机会。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重,神舟飞船也正在基地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考虑许久,对亲友们说,“我是个军人,不是商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只顾自己。”

  有一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间,他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学校劝他留下攻读博士学位,并许诺提供给他奖学金。思来想去,他决意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试验工作中。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不能放弃我的事业,更不能放弃我的使命。

  王勋年热爱风洞,也深爱着家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2006年6月,远在江西老家的弟弟打来电话,告知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病重入院。王勋年听后,沉默无语。他是农家子弟,能够走到今天,母亲为他付出的太多太多。他很想立即赶到母亲病床前尽孝,但他刚被任命为某飞机事故分析技术小组组长,一时离不开。任务完成后,他才赶回老家,在母亲病床前长跪不起。此时,老人已经病危,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不久便与世长辞。

  王勋年因为平时工作忙,经常见不着女儿的面。那年,女儿中考,想要爸爸辅导功课∩王勋年当时因为正在抓紧建设立式风洞,经常加班,他就和女儿商量,把不明白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他。每当工作休息间隙,王勋年就拿出小纸条,认真地写写划划—始,同事们还以为王勋年又在钻研什么新课题,时间久了才知道真相,大家都为王勋年深沉的父爱而感动。

  王勋年经常说,他是站在老一代风洞人的肩上攀登风洞事业的科技高峰,也要为新一代风洞人的成长甘当垫脚石。为了培养年轻人,王勋年经常与他们共享自己申请到的课题,让年轻人挑大梁,当课题组长,自己当顾问,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科技干部成长起来。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