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古专家破解石柱崖棺葬谜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5日01:25  华龙网-重庆晚报

  “石柱县龙河两岸数十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的上千座崖棺葬,墓主是仡佬族祖先。”

  近日,针对本报14日8版“石柱上千座岩棺葬谜团至今无解”的报道,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林必忠先生,就龙河悬棺及相关历史谜团进行了解释。

  墓主是僚人迁徙而来

  没有继续延龙河流域往西、往南到长江沿岸,在龙河镇一带与汉族居民融合并逐渐汉化

  “几年以前,考古学界已注意到了龙河崖棺,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林必忠介绍,2004年,考古队曾对石柱县部分崖棺葬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墓葬形制,初步判断龙河两岸悬崖峭壁上崖棺葬成于唐宋时期,主人是来自黔东北及五溪地区的僚人,即现在仡佬族的祖先。

  林必忠说,龙河两岸崖棺葬,源于贵州松桃西晋时代僚人崖棺葬,后来向北传播,沿花垣河通过保靖、沿酉水河到建始、恩施、利川等地,最后到达龙河上游、中游地区。

  他认为,沿丰都龙河镇以下不见崖棺葬踪影,说明龙河流域的崖棺葬主人没有继续往西、往南顺龙河迁徙到长江沿岸。由此推断,崖棺葬主人在龙河镇一带与汉族居民相融合并逐渐汉化。

  与巴人悬棺葬无联系

  大的墓群代表一个家族的墓地,聚集较近的数座墓之间关系可能是一种家族关系

  石柱与相邻的三峡库区的巫山、巫溪等远古时期同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称“溪洞部落”或“溪洞蛮”。

  林必忠认为,虽然石柱县当地文管部门将龙河中上游发现的悬棺称为“岩棺葬”,但因处于悬崖峭壁上,更准确的称谓应是“崖棺葬”,并与巫山等地常见的巴人悬棺葬并无必然联系。

  林必忠透露,崖棺葬应是僚人当时一种普遍的墓葬现象,并非富族或部落首长专用。原因是当时龙河流域僚人较少,也就数千人左右,目前发现的崖棺葬也只有上千穴,算上还没有被发现和被毁掉的崖棺,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利用的崖棺,可以得出此推论。

  此外,龙河两岸崖棺同一处墓群,墓葬位置有明显远近关系,一个崖面上大的墓群,可能就代表一个家族的墓地,聚集较近的数座墓之间关系可能是一种家族关系。

  简易机械撞崖成墓穴

  宋代已经出现并使用简易凿崖工具,搭上木架可反复撞击崖壁

  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崖棺,用的是何种工具与施工方式?考古专家也提出了几种不同说法。

  唐朝张鷟著《朝野佥事》中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对此,三峡博物馆专家王豫认可这种方式,并进行过论证。

  林必忠则认为,龙河两岸崖棺时代较晚,主要成于宋代,当时凿崖工具已经使用,比如一种简易机械已经出现,搭上木架,利用机械反复撞击崖壁成墓穴。此外,其他如垒土说等,也可能使用过。

  首席记者 丁香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