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岁尖髻帽欲申报非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5日0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百岁尖髻帽欲申报非遗
黎定枝婆婆和她收藏的各式雨帽,最大的那顶尖髻帽(右边)是她父亲编织的,有百年历史了。

  南海发现古村百年竹织雨帽工艺

  本报讯 (记者李传智 通讯员梁秀玲、陈飞舞摄影报道)在南海西樵有个古村百西大地村小组,一位名叫黎定枝的85岁老人保存着一顶直径一米多、有着百年历史的尖髻帽。当年,她的父亲为了给全家人挡雨遮阳,织出了这顶特大竹织尖髻帽。近日,西樵镇文化部门在进行“非遗”普查时发现,这种竹织雨帽传统手工技艺已在百西大地村小组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为了使这种民间工艺得到保护,已准备为其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现

  古村竹雨帽曾旺销百年

  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西樵镇百西大地村小组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雨帽曾是世代农民日耕劳作不可缺少的农家工具。破竹、刮青、加工、上油,雨帽的制造最初是从家庭作坊的自产自销开始。近200年来,大地村勤劳的村民就一直维持这份传统手工竹织雨帽技艺,家家户户作坊生产并代代相传至今。

  村里的老人回忆说,在建国前的那段日子,村里人依托着附近一个得天独厚的集贸市场“竹圩”,在每月的4日、7日和10日的民间竹织雨帽交易圩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建国后,村里还成立了一个雨帽组,由集体经营。“那时,我们的雨帽远销广西、广州、佛山、江门、番禺、顺德、中山等地。”老人说。

  竹织雨帽的兴盛带动了对毛竹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大地村小组的村民大量采购广宁、四会等地的毛竹原材料,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销两旺的历史前后延续了一百年左右。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会这门工艺。目前,村中心还保存着一间古老祖祠集体工场的旧址,见证着那个时候村族手艺的辉煌。

  村民

  为防人仿冒申请独家商标

  当日,52岁的村民黎景生在他的旧屋作坊里向前来的记者演示了这种传统手工竹织雨帽的技艺。他说,一把削竹刀,一堆竹子,一个工匠就是这种百年工艺的全部。他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从小就从事竹织雨帽手工技艺,如今已经在这行做了40多年了。记者现场看到,景叔手艺十分精湛,从破竹、编织、捆边、压帽到最后上油等九项工艺,景叔都熟练自如。

  据景叔介绍,从竹织到成品精细加工制造一顶中等规格的雨帽大约用56条竹片。一个人大约一个钟就能完成一顶半成品。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在古老祖祠作工场集体加工,大约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二十多件成品,一天就能生产二百多顶雨帽。一顶中等规格雨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约几毛钱一顶,到改革开放后大约一至两元,现在一顶大约10元左右。

  景叔表示,多年来,这种手工竹织雨帽技艺承担着养活一村人的重任。为防止织造工艺流传出外,村族制定了村规,只传内不传外,以免嫁出去的时候手艺流传出村外。“兴盛的时候,村里部分作坊较大的商家便申请了包括农夫、飞机等牌子的独家商标,以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外人仿冒。”

  情深

  百年尖髻帽那段浓浓父女情

  记者采访中发现,百西大地村小组里最高龄的竹织雨帽传人要数今年85岁的黎定枝婆婆了。她是个地地道道的竹织雨帽爱好者,她不仅会编织各式雨帽,还收藏着这些雨帽。在她家里的阁楼上,收藏的竹织雨帽有各式中山帽、尖髻帽。这些雨帽规格不同,其中最大的一顶尖髻帽约直径1米。“这顶尖髻帽是我爸爸织造的,是旧时一家人一起去耕田或外出,为了可以给一家人挡雨、遮阳、隔热而织的。”在黎婆婆记忆里,在这顶帽下的那段时光,情意浓浓,令她至今怀念。

  黎婆婆说,收藏这些竹织雨帽,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几辈人的生活痕迹。她希望,这技艺能继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大地古村有着200多年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不过,现今村里能传承雨帽技艺的传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了,景叔面对如今濒临失传的雨帽制造工艺,颇为感慨。

  对此,西樵镇文化部门表示,正在与大地村村小组广泛挖掘该工艺的历史影响、并拍摄专题片,搜集资料积极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村小组已经选定黎景生作为手工竹织雨帽制造工艺的指定传人,并四处筹措资金对竹织雨帽生产工场周边环境全面改造。村委会还向村民收集了现存竹织雨帽、生产工具等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在工场设置陈列室,由村小组统一管理以保护现存工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