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伸向脑部禁区的“东方神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5日06:25  新闻晨报

  主持人:崔颖 《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追悔莫及。人人都知道健康第一,却未必个个都能恪守准则。星期天,我们留出片刻闲暇,一起去体会一段优质的生活状态吧。来啊,健康的滋味真惬意!

  本版联系及参与方法:

  发短信至15221630002(只收短信)

  发邮件至cbjk120@sina.com

  相关回复见每周三《新闻晨报》健康周刊和《星期日新闻晨报》健康版

  总第五十六期

  我们曾经被白衣使者大爱无疆的故事感动,也曾经被医学大师跌宕传奇的从医经历吸引;我们分享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医学贡献,也品尝着他们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走近他们,你也许还能收获更多。

  听医之精,品医之诚,读医之魂…… 《名医大家》为你陆续讲述15个真实的名医故事。吴孟超、郭迪、张涤生、陈灏珠、裘沛然、汤钊猷、王振义、顾玉东、颜德馨、王正敏、戴尅戎、邱蔚六、沈自尹……这些名家为人类医学事业画出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印记,也描绘了各自独特的人生曲线。今天《名医大家》的主角是中国当代神经外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周良辅院士。

  在人类的历史中,脑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恣意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能借助外科手术的力量让脑肿瘤不再成为绝症,不过大脑的手术历来以高难度、高风险著称,长期以来都被医学界称为 “生命的禁区”。尽管如此,人类从不曾向任何困难低头。于是,就有这样一位神经外科的医生,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拿起一把小小的柳叶刀,成功探入这一“禁区”,将无数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

  与神经外科意外结缘

  1965年,周良辅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顺利毕业。先后在华山医院普外科、骨科、手外科工作过。五年之后的一天,他突然被叫去,让他到神经外科工作。在当时,神经外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相比较其他的科室,它有着人手少、风险高、压力大等特点,是个谁也不愿意来的科室。但是,虽然一肚子的不情愿,周良辅还是留下了。

  那时的医疗条件还没有CT,也没有磁共振等检查设备,因此对脑肿瘤患者来说,单单检查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别说是做手术。目睹了这一切的周良辅,因此开始对神经外科有了深刻的感触,他决心要在这干出一番名堂。因为他明白,既然选择了做医生,救死扶伤就是他的天职。而外科医生手中的那把刀,与许多人的生命紧紧相连,直接影响病人及整个家庭的幸福。

  当时,摆在眼前的是落后的医疗条件。为了让病人减轻痛苦,周良辅开始琢磨能不能在手术器具上做些改进。于是,他试验出了新的止血钳。小小的成功激发了周良辅的工作热情,也更坚定了周良辅留在神经外科的决心。自此之后,不知疲倦的他走上了一条探索神经外科高难度技术的创新之路。

  把工作创新视为乐趣

  我们知道,大脑就是人体的司令部。它的结构精细复杂,其表面分布着众多功能区,主管人类的感知、运动、语言和视觉等。 因此,脑部手术可以说是在让一般人胆战心惊的“禁区”里动刀,毫厘的差池便会给病人带来难以想象的损伤,甚至是性命之忧。为了获得进入这片“禁区”的最佳路径,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减少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周良辅除了看门诊、做手术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看资料、做实验上。虽然疲倦,但周良辅并不在意,因为在工作中寻找创新和突破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1976年,周良辅参与了中国首台神经外科显微镜和手术器械的研制,开创了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这个时期,神经外科已逐步从肉眼手术进入进展到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1979年,周良辅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动脉瘤直接切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的血管重建技术。随后又率先开创了“载瘤动脉孤立+颅内外血管搭桥”的新技术,来治疗不规则形及巨大动脉瘤。1984年,他的“经一侧开颅手术,一次同时切除两侧大脑深部5个动脉瘤手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成功。这种新的手术方法避免了多部位、分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风险。这项新技术在美国MayoClinic等3个医学中心交流推广,反响强烈。至此,动脉瘤不可治愈的现状被彻底打破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在当时,脑动脉瘤病人通常要等到发病后一个月再开始手术治疗。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不少病人的脑肿瘤会发生再次破裂,往往会延误治疗的时机。于是,周良辅大胆提出要将治疗窗往前移的想法。1999年起周良辅牵头制定了国内脑动脉瘤诊治新规范,并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以及借助超早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了脑动脉瘤3000余例,其中急诊动脉瘤1200例。治疗窗从发病后30天前移到了发病后3天,术后死亡率由15%降至3%。

  偏偏爱“啃”医学难题

  站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见好就收,另一种是“啃骨头”。对于从事高风险手术的医生来说,如果不是见好就收,那么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就会增多,对自己造成不利。但周良辅偏偏就是那个喜欢“啃骨头”的医生,因为他说:“我所做的每一例手术,都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病人。”为了使更多患者获得生存的权利,周良辅将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为了“啃”医学上的疑难杂症。

  进入本世纪,动脉瘤手术的治疗虽然在周良辅的研究下有了很大突破,但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功能区的精确定位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00年开始,周良辅带领的医学小组就开始关注将多影像融合与神经导航定位相结合的手术新方法来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导航技术以前用于航海领域。有了它,人类开始实现远洋航行的梦想。周良辅的创新设想让这项技术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找到生命航程的明灯。采用功能神经导航技术结合CT和磁共振检查手段,可以通过高清晰的电脑图像显示术中病人脑部的肿瘤,尤其是功能区的肿瘤。2007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率先将这一研究成果成功用于临床手术,实施的238例手术中全部获得成功,应用术中神经导航系统使脑胶质瘤的手术全切率显著提高至88%,脑卒中死亡率和病残率明显降低。病人多次将“东方神刀”的美誉赠送给周良辅教授。

  最在意的永远是病人

  每年,都会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患者慕名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每天,周良辅和他的团队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帮助那些生命获得重生。在周良辅的心中,无论什么样的奖项和头衔都不及手术的成功、病人的康复来得令他欣慰。所以,无论病人来自哪里,是否为高官要员,亦或是平民百姓,在周良辅看来一样都是病人,一样都应得到尊重和关怀。对于那些有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周良辅一定会亲自上阵。

  周良辅不只是一位名医,更是一位良医。几年前曾有一位14岁的女孩住进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她曾因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手术后右半身瘫痪,并伴有间歇性失忆症。看着年纪轻轻的女孩遭受这样的痛苦,周良辅感到极为心痛。他亲自为女孩诊断病情、实施进行手术。手术获得了成功,女孩很快进入了康复阶段。周良辅又向全体科室成员发出了为女孩募捐的倡议,以减轻女孩一家的经济负担。此事经东方卫视《闪电星感动》栏目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人们纷纷为女孩慷慨解囊。更让周良辅欣慰的是,女孩康复后毅然将剩余的善款捐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人们,以此来答谢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周良辅教授和无数善良的人们。

  周良辅将这一生最美好的时间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神经外科新技术的探索和发展上。如今,只要没有其它的工作安排,周良辅一定会在早上八点出现在病房,详细询问每一位病人的恢复情况。为了节省等电梯的时间,年届七旬的他宁可走楼梯,为的就是能早点来到病人身边。他说,还有很多新的疑难病症等待着他来逐一征服,因此他不曾想过停步。

  周良辅教授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特需)

  精彩预告

  本版专题报道的素材均源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国内首部医学人物系列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该纪录片每周日19:30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今晚19:30教育电视台将播出 《名医大家》系列电视纪录片第十四集《周良辅》,敬请收看。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