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调控“两难”齐聚下半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5日13: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北京消息进入6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减速态势,一些先行指标连续回落,引发人们对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我国当前内外部环境都跟2008年有很大差别,减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需要防范“滞后性”下滑。

  “两难”下的减速调整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个判断源于当前我国在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一系列“两难”问题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体现为:“保增长”与“调结构”,稳定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压力,“控房价”与“保经济”,加息与引导民间投资,工人加薪与制造业发展,人民币升值与稳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择上的“两难”。

  有关专家直言,目前的许多调控政策,分别由不同部门执行,但缺乏统筹下的“各自为战”和“一事一策”的政策行为,实际上很难发挥清晰而有力的政策效果,“下半年应更多采取‘柔性调控’,应对‘两难’局面”。

  在受访专家看来,上述“两难”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是我国特殊国情对政策目标提出多方面要求,二是多目标并行导致经济政策选择的复杂性空前增强。三是外部形势的“两难”加剧国内“两难”。

  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在这种“两难”局面下,下半年我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室主任梁朋认为,无论是从拉动增长“三驾马车”的情况看,还是从一些先行指数以及重要行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增长速度下滑是一种趋势。

  有专家预测,下半年拉动我国内需的两大“引擎”房地产和汽车业仍将呈下滑态势。

  警惕滞后性下滑

  据记者了解,尽管大多数专家看好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有部分经济学家担忧经济出现“滞后性”下滑。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但对我国可能出现的经济下滑要有思想准备。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下半年及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由于欧盟有近70%的贸易在内部进行,欧债危机使得欧洲5国的进口需求下降,并直接导致德法的出口产能过剩。这将迫使它们在欧元区外寻找出口市场,美国市场将成为必争之地。

  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不仅面临着欧洲市场的萎缩,还将面临美国等市场的贸易价格战。此外,美国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预计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救济等方面,会对我国持续施压。今年3~4季度,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并可能持续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

  可能导致经济“滞后性”下滑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房地产价格大跌可能拖累经济发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建伟指出,房地产调控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影响有滞后效应。参考2007年的情况可以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调控后两个季度才开始显现。据此推断,本轮房地产调控效应将会在第四季度之后开始体现,并在4个季度之后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形成较大压力。

  梁朋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下滑是在国际经济因素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时候发生的。在未来经济转型过程中,受欧债危机的蔓延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能否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经济效益是否足以弥补投资和出口的下滑,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目前不宜再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

  考验宏观调控艺术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两难”问题,使得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空间缩小,调控难度加大,宜进一步提高调控的艺术,增强调控效果:其一,调控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针对目前市场上“是否出台二次刺激政策”的争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余斌说,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我国上半年经济已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态势。“即使未来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经济在房地产等局部领域出现问题,也宜在稳定当前调控效果的基础上稳步微调,不可轻易转向,使调控效果功亏一篑”。

  其二,鉴于存在多项宏观政策目标的现实情况,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余斌认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相关考量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

  其三,进行政策统筹,防止导致多重政策叠加下的“过犹不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认为,在宏观政策上面,应该提倡统筹,而不是叠加。尤其是在房地产调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以及劳动力成本的管理上,更应特别注意。

  其四,更好地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多采取“柔性调控”。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行政性色彩浓厚。利率、汇率等市场经济国家最常用、最灵活、适于微调的宏观调控工具却用得很少。行政手段见效快,立竿见影,但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后遗症较多、经济大起大落等问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