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鸿强的死能否唤起社会关注弱者的良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00:17  红网

  6月10日清晨,49岁的国企工人潘鸿强用一把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遗物包括一张只里面仅剩下0.46元的工资存折,以及900元的欠账清单。是什么“杀”死了潘鸿强?他的死是性格悲剧?还是在这个激流勇进、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中国传统产业工人彷徨转型的一个失败案例?(7月25日《华商报》)

  “其实我只是想弄明白,压垮我父亲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潘鸿强的儿子潘琦心头一直解不开的疙瘩。其实不光是潘琦,自从潘鸿强出事后,它的亲朋好友,同事街坊,乃至许许多多不认识他的人心中都有一大大的问号或者血红色的感叹号——到底是什么压垮了潘鸿强,以至于他选择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职工待遇高,福利好,旱涝保收。这其实是在雾里看花,管中窥豹,国有企业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看看潘鸿强的收入——工龄31年的他,每月能支配的收入仅有850元!交了房租,买了米面,还能剩下多少?如果再摊上个红白喜事,人情随礼一番后,绝对的入不敷出。

  潘鸿强每天都在过着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工资低,他的父亲1996年车祸去世,一直没有安葬,骨灰到现在还寄存在殡仪馆;因为工资低,老婆不得已和他离了婚,这样的话可以办低保,可以回娘家,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姥爷姥姥管;还是因为工资低,好不容易借钱买上单位盖的福利房,辛辛苦苦的装修好,到最后还因为负债累累不得不又卖掉了。

  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工作了30多年,却不能让亡父入土为安,不能为妻子挡风遮雨,只能寄希望于每月那少的不能再少的850元。对生活的绝望,对前途的迷茫,巨大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完全可能压垮一个男人的脊梁。

  潘鸿强走了,和潘鸿强处境类似,甚至活得远没他“潇洒”的人还在苟且的活着。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在斤斤计较,虽然每月加班加点的工作,只能拿着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这点钱不够领导吃一顿饭,不够有钱人买一双鞋子。没办法,这就是生活,比起那些下岗的,无业的,他们还能有什么奢求?这就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勤劳、无私、任劳任怨。

  潘鸿强的自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个人的、家庭的、整个社会的悲剧。它应该激起全社会对中国产业工人生活现状的关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现在强大了,富裕了,对我们取得的成就刮目相看。而那些支撑着经济高速运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普通劳动者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被排除在分享发展果实的大门外。潘鸿强用死换来了自己的解脱,但愿也能唤起整个社会的良知。

稿源:红网 作者:于静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