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害变水利的新视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02:20  京华时报

  一边是特大暴雨、城市内涝、上亿人受灾,一边是整个国家的集体意志、解放军武警官兵冲锋在前,一切都与12年前颇为相似。

  不同的是,12年后,众多目光聚焦在三峡大坝上。在通过今年最大洪峰考验后,三峡大坝的防洪标准又成为焦点话题:到底是万年一遇、千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根据专家解释,这几个标准分别是三峡大坝校核、自身设计以及防洪3个标准,是针对不同情况发布的,并无本质冲突。然而,无论是质疑还是释疑,对三峡大坝如此重视,恰恰暴露了一些不足。

  如果把泄洪压力集中在三峡大坝,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就防洪而言,三峡大坝的作用固然重要,却不能包打天下,长江中下游的大小湖泊也应起到重要的蓄洪作用。然而现实是,这些湖泊的面积在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对洪水的蓄积能力也随之下降。因此,人们对三峡大坝的关注,就在情理之中了。

  自1998年洪水后,我国在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都修建了坚固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明显提升。然而,就今年的洪水来看,大江大河安然无恙,中小支流却险情频发。这提醒我们,防汛抗洪不能“抓大放小”。因为洪水不会选择在“重点工程”的地方停留,相反总是在薄弱处肆虐。

  当然,在目前“中央管大江大河,地方管中小河流”的格局下,一些地方确实可能因资金困难,使中小河流治理面临更多瓶颈。但就现实看,比资金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发展的理念,换句话说,我们到底把水利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放在什么位置。

  作为一个水害频发的国家,有多少地方把资金和精力用在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上?就今年的洪水看,不少地方沿岸房屋挤占河道,降低行洪能力;一些城市的内涝,也是由于建筑等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这些显然不是资金不足可以解释的。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并不总是被动的弱者,相反,却可以变害为利,减少损失。“水利”一词,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1998年洪水后,从长江上游植被的保护,到大江大河河堤的加固,我们取得了许多进步。今年洪水尚未过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洪灾的重新审视,更加重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从而走出应急式抗洪救灾的逻辑,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使防治洪水成为见证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24日文/范正伟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