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干部,雅古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03:31  北京日报

  2007年6月21日,北京市第五批51位援藏干部带着首都人民的重托进藏开始工作。三年来,他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工作之中,扎实的作风、突出的业绩让当地干部群众心悦诚服,纷纷翘起大拇指由衷地赞上一句:“北京干部,雅古都(藏语很好的意思)!”

  一定让大伙儿过上富裕日子!

  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作扎西岛。站在岛上极目远眺,远方雪山连绵,比云还高;近处湖水粼粼,比天更蓝。这里就是纳木措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当地人称之为天湖。

  “原来我们守着这片湖水就是养养牛、放放牧,现在可不一样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扎西岛的阿查一家,是个典型的牧民家庭。十多年前,阿查家第一个搭起了游客帐篷,为前来纳木措旅游的背包客们提供简单食宿。

  “当时十多平方米的帐篷里什么家具都没有,床都是用喝完的啤酒罐子装箱后垒起来的。”阿查说,那时景区没有太多的长远规划,虽然能赚点钱,但是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

  纳木措湖在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由于海拔高,这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县主要产业是农牧业。为充分利用好纳木措湖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让周边农牧民群众过上富裕的日子,当雄县委书记薛国强等援藏干部们动足了脑筋。

  “从第一眼看到纳木措湖后,我就爱上了这里!”当雄县主管旅游的副县长、援藏干部陈北信记得,在景区没有整体规划之前,不管是出租牦牛照相还是摆摊卖货,一家一个样子,一家一个价格,不但让游客摸不着头脑,凌乱的摊点也使得天湖的美景大打折扣。“这么好的景儿,要是不好好珍惜妥善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进藏不久后他就开始在海拔近5000米的纳木措湖区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为面对面地征求牧民对规范景区运营的意见和建议,出门一趟就得走上个百余公里,山路崎岖,一来一回就是一整天。高负荷的工作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原本瘦弱的陈北信不得不隔三差五地往医院跑。工作忙的时候,他就打着点滴,一边吸氧一边改着景区规划。

  正是凭借这份坚毅执着与无悔付出,陈北信和当雄县其他援藏干部借鉴北京景区保护开发经验,一起为这高原天湖量身定做了长远发展规划。从湖区整体形象包装推广,到每一个经营户的摊位标识、位置大小,景区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安排得妥妥当当。各地不少景区常出现的乱设摊点、宰客、强买强卖等通病,在纳木措消失了。

  这一切,阿查看在眼里。随着景区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日益规范,每年慕名来纳木措湖的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他的宾馆也发展到86个床位,不仅有标间还有套房,旺季时不提前预约根本就订不着房。阿查说,今年他计划把这几年赚的钱全投进去,进一步扩大宾馆规模、提高档次,把生意做大,“这得感谢北京来的援藏干部们”。

  可就在结束援藏工作即将返回北京之际,2010年6月23日,年仅41岁的陈北信,却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这片他最珍爱的雪域高原上。而三年前这一天,他来到当雄开始了援藏生活。整整三年,除了正常休假和出差,陈北信一直忘我地工作着,当地干部群众打心眼里喜欢他,见面就喊“阿达啦”(当雄藏语,意思是“很亲很亲的人”),说他是天湖之乡的“好百姓”。

  “让当地群众过上幸福日子,是我们援藏干部共同的心愿。”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拉萨市委副书记杨月坦言,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们借助首都的人才、智力、市场优势,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拉萨经济社会发展做着贡献。

  数据显示,仅2008年一年,北京市就投入2987万元实施大昭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投入2000万元建设拉萨市委党校综合楼,投入1300万元建设藏热小学,投入800万元实施沼气整乡推进工程,投入400万元建设拉萨市环境监测站,为当雄县抗震救灾捐赠100万元,支援拉萨市的项目和资金总计达到7587万元。这还只是市级支援资金,加上部门和区县的对口支援,总共投入的资金接近1亿元。

  这一笔又一笔专项资金背后,是首都人民对拉萨人民的一片真情,也饱含着全市人民对援藏干部的一份重托。

  这里缺氧,但绝不缺援藏精神!

  一段12公里长的铁路,一个又一个春寒之夜,援藏干部、拉萨市劳动社保局副局长陈东顶着堆龙德庆河谷中呼啸的寒风,用双脚默默丈量着。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为保障青藏线的通畅,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走上铁道,日夜守护着这条“天路”。

  援藏干部、拉萨市建筑质量监督站站长石向东在藏三年,几乎跑遍了拉萨的每一个建筑工地,包括当雄、墨竹工卡那些偏远山村的工地。由于身体原因,石向东的高原反应一直较大。有一次石向东一天检查了7个工地,不知道爬了多少层楼,累得几乎快散了架。但为了鼓励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检测速度,他一直坚守在工地,和大家一起工作。藏族职工次仁卓玛看在眼里,打那起常常竖起大拇指跟人说,“我们的站长干起工作不要命。”

  “这里缺氧,但我们绝不缺精神!这里艰苦,但我们绝不怕吃苦!”杨月用平实的语言形容着第五批援藏干部。

  三年来,有的干部为了手头的工作几次错过了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有的打着点滴蜷在医院病床上坚持工作,有的不辞辛劳在海拔4000米的山区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有的连续数月奔波京藏两地就为尽快落实一个项目解决当地群众就业……

  “三年援藏,支撑我们的是组织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难忘的是来自于身心和事业的无数考验和挑战,收获的是面对人生的淡定和成熟,留下的是对西藏的牵挂和一次援藏、终生援藏的信念。”堆龙德庆县委书记孙德锐说出了不少援藏干部共同的心声。

  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讲团结、心胸宽,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对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整体评价,“他们早就是西藏各族人民的贴心人!”

  “我们都是一家人!”

  拉萨市郊有一所希望小学,由于实行汉、藏双语教学,在当地小有名气。每日清晨,200多个孩子的朗朗读书声,让路过的人们印象深刻。

  白玛央金和旦曲是两个藏族孩子,由于家中生活贫苦,每年的学费成了家里绕不过去的坎儿。得知这一切,援藏干部、堆龙德庆县常务副县长刘盛杰,主动找到学校用自己的高原补助给孩子们交齐了学费,“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两年多来,刘盛杰一有时间就会带些学习用品,到学校看看两个孩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渐渐地,孩子们看到刘盛杰,再也不跟着老师们叫他“刘县长”,而是亲切地喊起了“刘叔叔”。

  “我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本分。”这是援藏干部们常挂口边的话。为救助一位在执行公务中不幸落水的藏族干部,拉萨市尼木县委书记刘颖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拉萨市法制办副主任韩景峰利用休息时间苦学藏语,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为了帮扶90岁高龄的玉珍老人,堆龙德庆县副县长乔泽河拿出了自己的近万元高原补贴,不求回报的善举在德庆乡这个海拔4400米的小村庄传为佳话……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第五批援藏干部捐助了十多位贫困学生,帮扶了多户困难家庭,在汶川、当雄、玉树地震期间向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累计达十余万元。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援藏干部们为拉萨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第五批援藏干部已完成任务返回北京,但那颗被拉萨河深深浸润的心,必将默默牵挂着这片雪域高原,“因为拉萨也是我们的家!”RJ17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