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部经济大热 成都不能“一哄而上”

  

总部经济大热成都不能“一哄而上”
赵弘

  专访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昨日,成都市博览局局长陈琳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成都)总部经济高峰论坛”将于8月12日至13日在成都举行。为了办好论坛,成都特邀“中国总部经济理论第一人”、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出席新闻发布会,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总部经济“大热”:成都不能一哄而上

  华西都市报:近些年来,总部经济成了“大热门”,各个地方、各级政府都在频繁使用。作为“中国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赵弘: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往往都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发展比较特殊,城市化与工业化并存,同时发展。改革开放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城市均面临着产业转型。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发展依靠什么来支撑?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就成为中国城市经济转型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各个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提这个词,所以就成了一个“大热门”。

  华西都市报:这个“大热门”在成都也非常受宠,各区(市)县也纷纷提出要搞总部基地,建工业园,上项目。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赵弘:成都是较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双流就曾举办过总部经济论坛。这些年,成都在总部经济领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各个区(市)县都在搞,争相发展,一哄而上就不是件好事了。这就需要从更高层面上来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比如,可以从市委、市政府的层面上来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在总部经济的大前提下实现差异化发展。

  城市转型:成都可走“逆工业化”道路

  华西都市报:城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如何推动经济成功转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在城市发展、经济转型方面,是否有普遍规律可循?

  赵弘:从经济规律与国外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商贸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路径,这是普遍规律。中国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政府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直接跳过中间的一些环节来推动经济转型,不失为上策。

  华西都市报:对于成都这样的西部城市来讲,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发展才能不走弯路?

  赵弘:发展总部经济对成都这样的西部城市,是需要一定智慧的。中国的近邻新加坡、韩国、日本等都曾经历过产业空心化的痛苦路程,增长萎缩、就业下降、内需不景,经济被迫在转型中调整。美国学者J.O威勒分析了美国20座大城

  市的资料,发现有60%的城市在制造业转移出去之后,保持了持续繁荣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城市实现了产业服务化和总部化,也有学者称“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这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城市的总部经济化。成都就可走这样的“逆工业化”道路。

  华西都市报:国内外有没有先进的经验可借鉴?

  赵弘:美国城市巴尔帝摩就是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典型。处于纽约与华盛顿两大城市之间的巴尔帝摩,在经济转型时,就曾以一美元拍卖市中心黄金土地给希尔顿酒店,通过希尔顿酒店的带动,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成功带动整个城市转型。成都东郊“腾笼换鸟”,将200多家大型企业搬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通过经济转型来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其实也非常可取。

  先行先试:应写进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华西都市报:国家大力推动西部经济发展,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是否会写进正在制定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赵弘:总部经济对西部城市的经济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如果能将其写进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动,成都、重庆总部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建议成都、重庆努力促成此事。

  华西都市报:现在的政府官员对总部经济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赵弘:总部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现在不少地方官员对此理解都有偏差:认为总部和制造基地分离会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带来损失,大城市舍不得,小城市没了支柱。实际上,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能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化,市场竞争力更强,往往能实现双赢。

  林枫刘建波记者杨东摄影雷远东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