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选秀成痴”背后的价值迷惘

  

“选秀成痴”背后的价值迷惘

  闵汝明画

  19岁的少女小曼(化名)为了成名,从16岁开始辍学,迄今已参加了超过百场的选秀,甚至还参加过与自己年龄并不相符的相亲节目。为了请伴舞和租道具来包装自己,她甚至采用绝食、哭闹等方法,希望家里能拿出10万元支持,下岗在家的母亲因此被气病。

  平心而论,“超女”、“超男”一类的选秀活动曾经开创了“草根选秀”的崭新模式,它让“草根少男少女”看到了凭借自身努力实现明星之梦的希望。不过,随着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的风起云涌,随着绞尽脑汁的出位炒作的纷至沓来,随着商业化运作的日渐娴熟,选秀的本来面目已被严重扭曲,沦为一种纯粹的名利场。

  一方面,选秀活动所炮制的“丑小鸭”蜕变“白天鹅”的令人充满遐想的画景,强烈震撼着年轻人稚嫩而充满幻想的心,诱导了他们不屑苦读修业、幻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心态;一方面,选秀成为组织者的“逐利游戏”,才艺与能力的比拼退避三舍,金钱与权势的较量灯影幢幢。参赛者及其家庭为了走得更远,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无形的力量所裹挟,陷入花钱买票的“黑洞”中去,难以自拔。

  由此,选秀类活动的荒唐与价值迷惘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是多元而理性的,人们的人生目标是多元的,实现梦想的途径也是多元的,不应该出现全民蜂拥而上通过同一条路径追逐同一个梦想的现象。而“选秀”则诱导了这样一种全民参与、全民竞逐的极端浮躁功利的氛围。参赛者、家人、粉丝、媒体、运营商,纷纷被吸进选秀这个“漩涡”,其社会投入成本无疑是十分巨大的。痴迷选秀的小曼及其背后的家庭,只是这个荒唐的竞逐场上的一员。在她身后,还有无数价值观迷茫、梦想着一夜成名的少男少女。

  四年前,新疆姑娘小张参加一次选秀后止步在了复赛场上。她的母亲感慨地说:“这场比赛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非常辛酸,就像一场灾难。”此前,张妈妈一家仅买卡发短信投票、印传单、做海报、拉选票、支撑女儿“粉丝团”活动,就花费了11万元,欠下了9万元的外债,甚至连亲戚朋友也被拖累着一起奔波忙碌。

  四年后,痴迷选秀却从未进入前20强的小曼的出现,不仅表明这种选秀灾难依然坚挺地存在着,更表明痴迷选秀的社会病依然没有得到治疗,而众多热衷于一夜成名的少男少女们依然没有从价值迷惘中醒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