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蓄电池理论”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10:30  哈尔滨日报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李天明

  人才学上的“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可持续地释放能量。那种一次性“充电”即可受用终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一辈子学习,才能过好一辈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现有知识在不断老化。如果不努力学习新知识,就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就要求党员要强化学习“学历有终点、学习无止境”,的意识,每个人都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贯穿生命全过程,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的行为,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要以科学的学习理念为先导。所谓学习理念,就是对学习的根本看法,它具有先导性,决定着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深度、广度。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不断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是他们“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的必经之途。

  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集中学习可以产生集合效应、竞合效应。《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中学习时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比个人学习、比单纯师承更具实效,更有助于促进能力的提高。团队学习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文化中的一种必要成分和重要标志,是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途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发挥每个党员的学习主动性,在抓好党员个体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抓好党组织的集体学习,突出学习的整体性,平等参与、互动交流,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为交流思想的课堂、研究问题的平台、创新思路的阵地。要强调学习的最佳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不是简单地提高个体智力,而是在更高基础上形成团队智商,从而达到相互启迪心智、共享学习成果、整体拓展思维的目的,达到每一名党员都是学习型党员、每一个党支部都是学习型党支部的要求。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学习最生动的意义在于创新,更新知识需要创新,运用知识更需要创新。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的环境要求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创新学习方法和方式,不断增强组织形式的生动性和科学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过:“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我们在重视向书本学习,提倡“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同时,更要重视“无字书”的学习。要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及其创造的新鲜经验学习,在实践中深化学习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向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学习,从而保持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要向自己的历史经验学习,包括向自己犯过的错误学习。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习要不断回顾,不断思索。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反思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学习过程。每个党员都要树立开放、创新的意识,注重完善和创新思维系统,善于在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观点、新认识,形成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学习工作一体化,是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树立正确思想理念,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技巧,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意识,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工作与学习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各种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带着实问题学,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