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刺与荒野”面前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00:16  红网

  如今,大学生领取结婚证已不是什么“禁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未毕业就结婚,甚至已经出现了大学生离婚的现象。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结婚为时过早,而极少数在大学阶段领取结婚证的学生,往往都有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意外发现怀孕,只得奉子成婚”“难耐两地相思,大二领证结婚”“男友单位分房,有点措手不及”……(《楚天金报》7月26日)

  从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改过后,大学生结婚开始解禁,而在此之前,大学生结婚的案例和争议早已不休。时至今日,争议所聚焦的,不再是那些在象牙塔里的婚礼,而是那一场场华丽的背后,讲述的一个个或无奈、或欣喜、或仓促的故事,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3年武汉第一例大学生婚礼引来的目光,可以说是把大学生结婚引入了众矢之的,而现在看来,那场婚礼实在是在自然、平常不过了。如今大学生结婚的情侣越来越多,原因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虽然仍处于焦点的中心区,却有着诸多的难言之隐。在这些原因之中,有些,是他们年轻的标签;有些,则是这个社会的面孔。对于前者,比如“奉子成婚”之类,我们可以轻易地归于成长的代价;而对于迫于现实压力的选择,我们到底该怀有多大的包容之心,去看待这些年轻的美丽?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奈的思想在传播:“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实在太大。许多人指责说,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谈恋爱尚可,结婚如何谈起?是的,他们不能安心学习,可是现状如何能让他们安心?且不说教育制度的诟病,单说毕业后的去向,有多少人可以静心地思索、奋斗?如果毕业后不知所往,而在学校结婚就可以解决所有生存问题,你又有什么理由去阻止他们?

  大学生结婚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最大的噱头无非是因为“学生”这个特殊的身份。倘若我们撇开这个在社会上看似幼稚的身份过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适婚年龄、传统观念、生存压力、个人意愿……不是“学生”的身份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而是这一身份限制了我们。既然选择了大学,那么他们本应该把这一信念坚持到底,而且是那种心无旁骛的坚持,为何却演出了这么多出喜忧参半的戏剧?我们如何可以抛开这个生存的社会,去宽容或者指责他们?

  那些选择在大学结婚的学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天真和冲动,他们未必愿意用如此方式博取众人的目光,相反,太多的争议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可是他们在徘徊良久过后,仍然选择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他们错了吗?我们可以说他们错过了许多好年华去学习,错过了许多实现自己的机会,但是对于不确定的未来,选择一份自己比较安心的生活,这能算错吗?

  如果这是一个可以让梦想生生不息的社会,如果这是一个公平与机遇不容怀疑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能够包容他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做出这般忽视青春而选择生存的决定?倘若真有这样一个社会,如果还有人这样心甘情愿、奋不顾身地走向婚姻,那么我们应该庆幸这样的爱情,并且为他们的选择祝福。可是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未来吗?不,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让我们感到无知而惶恐不安的的社会,处处充满压力和未知的未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多一些包容,在指责与同情之余,多一些关怀呢?现实总会让人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那些在校大学生们,此时也不过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这个社会因为生存而传染的浮躁和无奈。从众矢之到难言之隐,大学生结婚的选择不是面对“鱼和熊掌”的不舍,而是在“刺与荒野”面前的无奈。

稿源:红网 作者:姜子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