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震救灾的文明动力灾后重建的文明标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都不悔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无论于抗震救灾抑或灾后重建。在避走或迎上中,艰难之中的成都人,毅然选择后者。

  2009年,“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花落震后4个月的成都。地震之后,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1000多万成都人用自己的方式,共同走过了震撼的夏天、激扬的秋天、温暖的冬天,也让全国人民见证了这个大爱之城、坚强之城的超越过程与文明进程。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我市充分发挥全省抗震救灾“基地”、“通道”和“窗口”作用,并在前所未有的应急和开放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了成都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城市形象,彰显了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成都精神。在灾后重建阶段,我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形成了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走出了一条大灾之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而这些无疑为我们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了更多丰富的内涵。

  抗震救灾的文明动力

  2008年的特殊背景,让成都的名字牵系全国!坚韧、从容、仁爱、感恩,成就了国人对成都的信心和期望。

  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是我们无法略去的伤痛。但是,这场地震检验了成都的城市实力,也丰富了成都的城市品质。成都,用抓好创建来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又用抗震救灾的精神来推动创建工作。

  2008年5月19日,距离地震后的一周,因地震停顿一周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调度会重新举行,会上传来一个讯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指标不变,要求不变,时间的节点不变! 这场摇动了大地的特大地震,震动了距离震中90公里的成都,但却无法震动成都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勇气与信心。

  我市各部门抽调组成的8个督查组迅速行动起来,将78个重点难点按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分成7大类进行督查。地震后,督查组的工作方式由按“条”督查,改为按“块”督查。截至9月,督查组先后开展156次督查,涉及测评标准80多项;19次调度会提供了70多个议题,形成46个专项督查报告,下发78个督办通知;督查组和调度会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由市领导暗访,而并不知会基层干部和相关部门,只在当天早上才通知有关部门某时某地集合出发……正是这样一个高强度、高效率的创建机制,迅速地让我市创建工作一路疾驰向前。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城调队调查,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了高达99%的市民支持。而正是这宝贵的一票,让成都在所有获选城市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在成都,文明就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的坚决践行、是全面协调的持续迈进,这始终是我们成都市孜孜以求的追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孜孜以求,让成都市民给予了无限的支持和信任;也正是这种支持和信任,化为我们抗震救灾的强大动力。所以,成都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奇迹。

  灾后重建的文明标尺

  时隔两年再回灾区,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两年的重建带给灾区和受灾群众的不仅是住房的拔地而起、产业的恢复振兴,更有精神家园的重建提升。

  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精神动力,不仅仅在创建之初迸发,不仅仅在抗震救灾中涌动,在灾后重建中,我们一样地运用这样的精神动力和财富、这样的文明标尺去实施重建。

  两年来,推进物质重建与构建精神家园,一直齐步向前走。

  随着“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完成在即,10余万农民陆续搬进新居。有了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活动目标定为:把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引入农村,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初步实现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乡风文明,逐步促进农民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提升文明素养、培育新型农民。

  眼下,被百姓称为“三新”的活动,已经在成都市的灾后重建各个战场上、各个点位上蔚然成风。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市级部门对口联系81个居住区,定点帮扶,在经费上给予帮助,在工作推进上进行指导。通过入户宣传、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片头广告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三新”活动。可以说,文明创建成为了我们灾后重建的一把文明标尺,而“三新”活动无疑是文明创建的一种崭新延续。

  回顾初衷,我们知道,能否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良好风尚,关系到灾后重建的成果和质量,关系到我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度。从这一点上来说,“三新”活动正是我市抓灾后重建软件提升的关键载体。因为,开展“三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逐步促进农民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提升文明素养。

  目前,文明标尺的效果正日益显现。无论是街子镇的高墩旅游小村,还是都江堰的青城东桂院集中安置点,以及目前正在开展“三新”活动的80余个示范点,都在向着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迈进。

  “三新”活动的开展,起初也许是震后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许只是一项工作安排,但随着活动推进的不断深入,“三新”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正逐渐成为大家的精神认同,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并从中受益。

  我们相信,有了文明创建的强大精神动力,成都大灾之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将走得更加坚实,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之路将更加充满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张婷婷 李影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