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术考级该降降温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03:17  大众网-大众日报

  □王大庆

  “你的孩子过几级了?”进入七八月份,这句话成了不少学生家长见面时的问候语,有人甚至将七八月份戏称为“考级月”。考级,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考试之外,又一道独特的社会考试风景。

  吴洁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她一周的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晨6点起床,练1小时琴,7点吃早饭上学,下午5点半放学后又练琴,晚上7点回家,吃完晚饭后,做作业两小时,然后还要再练1小时琴才睡觉。

  像吴洁这样为了艺考忙得没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孩子有很多。艺术考级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考级制度开始被我国艺术界所关注。考级制度的引入,对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艺术考级热一浪高过一浪,背后是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原本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已经逐渐变成了不少孩子的沉重负担。

  除了家长们的推动,考级高烧难退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首先,艺术考级机构想尽办法让考生报名考试,从中获利。其次,艺术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实惠。为了多招生源,各考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一些规模不大的考级机构对介绍生源多的教师有奖励措施,或者让介绍来考生的教师从报名费中提成。此外,一些考级报名的商业代理机构也应运而生。同时,各种考前培训班和考级辅导教材也越来越多。

  考级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正在背离它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越来越多的考生变成了考级机构的“摇钱树”。虽然,早在2002年6月,文化部和教育部就明确规定,艺术考级不再与升学挂钩。但是考级至今仍然火爆,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艺术教育正慢慢走上应试不归路,远远背离了其陶冶性情的初衷。

  针对当前考级高烧不退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严查不正规的考级机构,改善考级市场的无序竞争。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艺术考级与升学的关系。家长也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张张证书。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