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选秀少女“小曼”中了谁的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09:07  国际在线

  

选秀少女“小曼”中了谁的毒?

  小曼视频截图

  19岁的少女小曼这几天“脱颖而出”,可惜不是她心驰神往的通过选秀一举成名,而是她在某卫视节目中的公开表示——因为参加选秀想请伴舞和租道具来包装自己,希望家里能拿出10万元做支持。“绝食、哭闹等能用的手段都用过了,但他们就是不同意。”小曼说目前母亲被气病在家,但她还是希望能获得支持。(《北京晨报》7月26日)

  当用“哭闹、绝食”等手段逼迫父母为自己参加选秀提供物质支持时,有人发问:选秀少女“小曼”中了谁的毒?与此不同,发生在2000年悉尼奥运双人跳水冠军桑雪身上的“选秀救母”一事,同样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二者结合起来,如果放弃个体的因素,我们将读到什么呢?

  无论是选秀少女“小曼”,还是奥运冠军桑雪的“选秀救母”,在笔者看来,都是选秀进入“垃圾时间”的隐喻。选秀,最初词义是为皇上选秀女,当其与“Show”的舶来意义融合之后,就变成了大众传媒上甚嚣尘上的热门词语。选秀节目以打造平民偶像的口号,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层的拥有成名梦想的人,也将数以千万计的观众锁定在电视机前,制造了一场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盛宴。这是审视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的大背景。原本普通的选手通过电视荧屏上个人才艺的展现、成长经历的回放、刻意煽情场面的安排,吁求起观众的支持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作为发泄渠道、释放压抑的娱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强制,归根结底是满足了资本和利益的需要。

  对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的深度观察可知,选秀已经不是一个大众娱乐或者娱乐大众的问题,而是成了一种强制需要,成了一种表演,所谓的草根、平民,在这里都成了空洞的符号,了无意义。概括地说,选秀节目的娱乐功能已经被遮蔽,营销的功能被过分凸显,成了资本运作中衍生的休闲工业的一种变体。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充其量具有符号的意义。

  换一个角度来说,选秀作为一档时尚节目,如果不走深度路线它必然会被新的时尚节目所取代,但是,从本质上说,选秀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走上深度,也正因为如此,滥情主义成为唯一选择。不过由此却是审美疲劳的显现。也正因为如此,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进入了舆论视线,成为选秀进入“垃圾时间”的明证。

  流行文化,一旦真正流行起来,它就是货真价实的商品,对于选秀来说,同样如此。电视提供的无非是吸引市场和资本的传播平台,当选秀真正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注册、被冠名后,市场的力量已经被放大,成了发财工具、捞钱机器,无论哪种选秀节目都隐藏着赤裸裸的利益动机,不管你注意到没有,哪怕你是有意忽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看似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现,实则是选秀节目的一个“捞钱工具”罢了,只是他们并不自知罢了,或者说是“各取所需”而已。

  学者波兹曼对商业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忧虑,“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商业化将文化的情感升华,道义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大大压制,而将官能娱乐的功能大大强化”。如此一来,在这场既无多少精神内涵又几乎丧失了观赏价值的秀场投机行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唯利是图,更是还未壮大便要消失的选秀“垃圾时间”。

  “垃圾时间”隐喻下的选秀并不仅仅与选秀少女“小曼”与奥运冠军桑雪“选秀救母”有关,而是整个社会投机主义泛滥的一个折射。 (朱四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