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还未上行 谈何下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09:31  东方早报

  “中产”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字眼。对一个社会而言,中产阶层占到整个社会的60%以上,即是和谐的“橄榄型社会”,进入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状态。

  我们所处的社会无疑正向这个“橄榄型”目标接近。最近有一好一坏的消息。好消息是,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的数据,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超过了23%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比例,北京已经成为准中产社会。坏消息是,在这540万人中,其中68.5%中下层中产阶层成为“房奴”、“车奴”。

  依据这两个数据,很多分析人士表示担忧: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下流社会。对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担忧是全世界都共同关注的话题。英国的尼克·博赞基特教授说:“我们总是习惯假设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如今的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增加收入和创造财富的难度也更大了。这的确是这个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的问题更显严重——我们并非从高处的下流,而是在更低起点上的停步不前,我们并非在走向下流社会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会中。

  这并非危言耸听的断言。从国际经验来看,是否中产有几个判断标准,并非仅仅就收入一项指标。标准之一就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之二有稳定的保障;之三就是心态比较平和,心理比较保守,高度认同主流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我们的工薪阶层——它是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收入增长却与GDP的高增幅不相称。我们的中产者有稳定的保障吗?这恰恰是我们焦虑的病因。我们正在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担忧,即使有车有房,我们为此支付的代价是绝对“贫困化”,还完月供,我们不得不量入而出。

  我们心态平和吗?当这个社会对投机者、欺骗者等给予高回报时,当这个社会缺乏应有的公平正义,到处充满了不信任时,心态平和自然无从谈起,公共精神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的共识是,中产阶层是社会“减震器”,如果这个阶层过小或者分化,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强烈动荡。只有中产阶层扩大,我们这个社会才有继续上行的可能。(本文系《经济观察报》7月26日社论,有删节)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