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祸害”从何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23:38  红网

  红网长沙7月27日讯(记者 廖洁)一些人渐渐意识到父母原来是如此地“祸害”自己。

  “他们连软件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来打击我是下等人!我问我妈什么是软件,她竟然说是鼠标键盘这些!”

  7月25日,一名叫“许多许”的网友在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里发了一篇帖子,题为《高考完的我,彻底明白为什么父母皆祸害了》,在其中控诉父母的种种问题:爱攀比、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自己想向软件方面发展的理想、认为当公务员才是“正途”。

  和“许多许”相比,网友“缘来是你”与母亲的冲突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高考失利,她在自己的帖子里大吐苦水,表示自己从一个把父母说的话当做信仰、无条件相信照做地女孩,慢慢发现父母是多么地让人“不堪忍受”:他们不讲卫生、好吃懒做、哗众取宠、虚荣、盲目跟人攀比。

  而“nana”比他们更惨。她是一名女孩,但从有记忆开始,因为顽皮、叛逆,每隔几天就要被爸爸毒打一顿,小学后更是一天一次。父母离婚后,不仅母亲对她缺少关心,还要忍受继父的性骚扰。

  偶尔有人认为被“迫害”得厉害了,也会写些诸如《我想报复我爸,大家想报复吗?》的帖子。

   “反抗无理取闹的父母需要技巧”

  中国少年与家庭的关系,要不就像贾宝玉的那么恐怖,要不就像哪咤的这么恐怖?

  这是台湾著名节目主持蔡康永在《有时家人真可怕》一文中的发问。而豆瓣网上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他的问题。

  这个已成立两年之久的小组的,拥有近15000名组员。

  “父母皆祸害”一词出自英国作家尼克o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和这个词语激烈的语气不同,小组的创建宣言更显理性: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来小组倾诉,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肉体伤害的组员,被叫做“小白菜”。年龄跨度大致为50后至90后。

  “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等帖子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在小组长期置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教“小白菜”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帖子末尾强调:记住不要重复伤害,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

  祸害从何而来?

  

  小组成员AT撰写的“入组必读”里,根据“小白菜”们的发帖情况,把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大致分成了五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帖子链接。

  包括:直接肉体伤害——体罚严重程度从皮开肉绽到送进医院都有,他认为这是中国家长对孩子最普遍的伤害形式。

  间接人格伤害——以辱骂孩子、侵犯孩子隐私权为主。他认为对人格的伤害远比对肉体的伤害要影响深远,虽然肉体伤害往往也伴随着人格伤害,但故意的人格侮辱、刺探隐私,会更集中地对孩子尚不牢固的自我认知、世界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

  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这一类型的伤害大多出现在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小白菜”身上。对尚在就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一般表现为粗暴干涉就学选择;对进入工作或社会生活阶段的“小白菜”来说,表现为逼婚,强制其工作地点、类型,甚至试图控制其经济。后者与一般“家庭纠纷”的显著不同,在于利用子女的“孝心”与同情心,单方面满足自己的经济、情感需要。在小组的案例中,最严重的甚至已上升到谋夺子女财产的地步。

  其他——猥亵子女、性别歧视、其他精神伤害等。

  AT强调,小组并非仅仅发泄对父母的不满,也并未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到父母身上。但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性格或人格缺陷的重要成因,这正是小组集中讨论的话题。“如果不把教条主义的孝顺和发自内心的敬爱区分开来,亲子问题就得不到真正的反思。”

  “同不良父母的抗争当是阶段性的”

  

  媒体对“父母皆祸害”的报道引来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很多家长在看了“父母皆祸害”论坛之后,感到震惊、不可思议。而另一些人开始指责这个小组:“父母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论坛上这些孩子不仅不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父母给与他们生命,还把父母当成仇人一样去处心积虑地对付,真是太不懂事了!”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父母皆祸害”是一种权利呐喊。

  相当一部分“小白菜”对某些媒体的报道难以认同,并因此而产生不安。

  “随着媒体的曝光,小组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之前,这里是受伤的孩子互相舔舐伤口的心灵花园;而现在,小组已经成了引起社会焦点讨论的话题小组。好还是不好呢?”“两只耳朵”在对小组进行半年总结的时候忍不住发问。

  组长左轮则新建了一个非公开小组,为了保护一部分不希望自己的事例被曝光的组员,只求一个能尽情宣泄的场地。

  “这里主要是给暂时无法经济独立的未成年人以及受家暴侵害过深的朋友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组长并不期望本组的人员太多或太固定,因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同不良父母的抗争应当是阶段性的,祝大家早日康复。”

  事实上,组员们的流动性的确很大,活跃的组员总是一拨一拨的,每天都有新人加入,也有人离去。

  其中有一些,或许是因为和父母的关系得到有效缓解。

  “我以为我爸妈会继续说那些不理解的话呢,结果他们道歉了。现在,反而我不知道怎么办了。”“玄米可可茶”发了以《我爸妈也知道这个小组,也看了帖子了》为标题的帖子。她想和父母重归于好,却不知道如何走出那一步,向小组成员们求助。

  幸福来得太突然,成员们纷纷恭喜她的同时,也止不住地羡慕。

稿源:红网 作者:廖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