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侗戏,谁将它遗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01:26  红网-潇湘晨报

  独坡,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带的大山深处,为湖南省通道县管辖,素为侗族聚居地带。

  侗戏,作为发源于清代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深受这里的侗族人喜爱。遗憾的是,近年来,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加上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不了解,堪称侗文化“活化石”的侗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44岁的石生刚,一个只读过几年小学的普通农民,和一群同样热爱侗戏的农民,成了独坡乡木瓜村拯救侗戏的中坚力量。7月17日,本报记者在木瓜村的小礼堂结识了这个由农民组成的“侗戏班”。

  图/本报记者杨抒怀文/本报记者吴通清

  农历六月六,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大山脚下,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

  侗族琵琶弹起来,锣钹声响起来,石生刚又全身充满活力,摆手、抬腿、唱词……此时的他,俨然一名艺术家,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氛围里,丝毫看不出是一名仅仅读过几年小学的普通农民。

  石生刚,一名典型的侗族男子,今年44岁,祖辈世代务农。由于山高地薄,除了糊口,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几年前,他也跟村里其他男子一样,农闲时节总要出门打工,赚钱养家。去年,独坡成立了“卜宽文化艺术团”,他就再也不出去了。为了排戏,他连续几个月都没到地里去,有时甚至排到晚上11点后才能休息。

  “卜宽”是侗族民间的机智人物,类似阿凡提,他的故事是老百姓最喜爱的故事,也是侗戏的重要素材。十岁就喜欢演侗戏的石生刚被艺术团选为了“卜宽”的扮演者。

  在独坡这个偏远的侗族农村,不出去打工的男人是“怪物”。而石生刚开始侗戏的演出后就再也没出去打过工,自然,他成了人们眼中的“怪物”。不过,困扰他最大的问题是,为了侗戏断了经济来源,家里越来越穷。

  在独坡乡,为了侗戏,而把地里的农活抛开的,并不止石生刚一个人。

  今年40岁的吴新一是石生刚的搭档,已有两个小孩的她上要照顾七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下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全家的几亩田地还要耕作,负担很重。但说起侗戏,她很坚持:就是喜欢,哪怕没有一分钱,我也要演。

  由于受外界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影响,独坡乡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侗戏既不了解,也不喜欢,更别说要他们上台演戏了。“再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侗戏说没就没了。”说起侗戏的现状,卜宽文化艺术团副团长兼顾问石万斌有些悲观。

  在拯救侗戏面临的尴尬和矛盾中,独坡乡党委书记杨干忠有自己的计划,他希望能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民族文化的发展,积极推动民间艺术走向市场。对侗戏的未来,他很乐观。

  [相关链接]

  侗戏,作为发源于清代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侗民族特色。由于侗民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侗戏成了侗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堪称侗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 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