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答对一道题,奖一台电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04:52  沈阳网-沈阳日报

  核心提示

  “新款电脑、小型摄像机、T208和弦音掌中宝、数码复读机、CD随身听、掌上电脑万事通、数码录音笔、MP4播放机、中英文电子词典、数码相机、情侣手表、商务通、彩色相机、MP3和镀金首饰。没有答对的朋友可获得八件套电子产品和助学大礼包……”如此诱人的广告就刊登在一些公开发行的杂志上,看起来“真实可信”。

  只要参加“智力竞赛”答对一道题,就能获得上述奖品,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相当有吸引力。但沈阳中学生小常已被这种“诱惑”折磨半年多,从参赛初期的激动到获奖后的兴奋,再到无休止的等待,让小常初次见识了社会复杂的一面。

  7月25日至26日,本报记者对一个内容为“全国‘中盛杯’智力竞赛100%有奖”的“活动”进行调查采访,发现其中竟暗藏着巨大玄机——

  智力竞赛奖电脑——巨大诱惑

  7月25日,记者在大东区某社区见到了刘女士。小常是她的儿子。

  “去年年底,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消息,说是全国‘中盛杯’智力竞赛100%有奖,而且奖品丰厚。”小常寄去了答案。

  很快,小常收到了河南省安阳市中盛电子用品邮购公司发来的一封信函通知,称:“本公司开展的‘幸运星评选’活动已经揭晓,恭喜您成为188名幸运星之一,特来函通知您。作为特别幸运星,您可在下列六种礼品套餐中任选一至两组,所有产品均由某公司(注:为某知名电子公司)免费赞助,机会难得,请勿错过。”

  小常打电话求证此事,对方让他先邮寄158元,说是奖品的邮费。奖品依然杳无音信。对方又寄来“紧急通知”又说电脑属贵重物品,怕被雨淋湿,需再邮寄58元。“到最后,接电话的那女的干脆不认账了,说已寄出去了,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收到。”

  至今,小常始终没看到电脑等奖品的影子。

  瞄准中学生撒网——波及全国

  7月26日,记者拨通广告提供的电话,对方同样以“奖品已寄走”为由进行应付。

  在广告上,对方留有3部固定电话,记者依次拨打,发现它们均处于占线状态。过了10多分钟,记者才拨通其中一部电话。咨询电话有多“火”、多热,就说明有多少人正被骗或已被骗。而实际也证明了这种推测。据记者查询,该竞赛的受害者不光沈阳,全国各地都有:浙江嘉兴中学生小孙,汇款374元,换来的只是台价值25元的学习机;江西瑞昌某中学高二学生小何,邮寄200多元邮费,一无所获;山东潍坊一名中学生,“获奖”后也没收到奖品;天津中学生小李汇去180元没有得到奖品……

  点评:“中盛杯”智力竞赛100%有奖骗局波及范围之广,令人惊诧。其广告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之上,甚至包括一些知名期刊。据了解,该骗局早在2008年就存在并被当地相关部门处理过,甚至被当地媒体列为“安阳市2009年度十大维权案例”之一,但其仍然能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此骗术“生存能力”之强。

  114查到骗子电话——谁来把关

  骗子知道目标不会轻易上当,可他们有办法让人信。他们会让自己披上“诚信”的外衣,就如他们所邮寄资料上的大红印章——“重合同、守信用,诚信企业”。他们面对“一台电脑价格不菲,你们公司为什么白给消费者?”的质疑,大言不惭:“商家永远不会做赔本的生意,‘让利行动’只是建立在产品利润之上的行为。抽出188名幸运星进行奖励,主要是为了提高宣传力度,争取更大的利润。”

  而后,他们又苦口婆心:“我们理解消费者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矛盾,但不能看到一种坏现象就把任何事物都否定。”更绝的是,骗子竟然将其公司电话在当地114查号平台进行注册!“在114都能查到,谁还不信?”刘女士这样表示。

  点评:像小常这样的中学生受到的伤害,不仅仅是钱财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正在成长和被善良包围的他们,还不知道社会的某些伎俩与丑陋。刘女士甚至都开始哀求那些骗子们了:“不要再骗学生了!真的,他们幼小的心灵都被你们涂黑了!”

  家长帮孩子把关——提高警惕

  家长为孩子舍得花钱,而中学生辨别力不强、易被骗。

  往更深的层面思考,这是骗子之所以敢大肆做广告押赌注而实施诈骗的主要原因。实际上,骗术还是“新瓶装旧酒”:是老版本的中奖骗局与邮购诈骗的杂交产物。以丰厚的奖品当诱饵,诱惑受害人进行答题并获奖,然后让受害人邮寄邮费或者其他费用。只不过,这次行骗定位很“准确”:小额诈骗中学生。由于钱财数额小,多为两三百元,骗的又是涉世不深的学生,所以诈骗的风险与难度均小。多数学生和家长要一段时间奖品也就放弃了。据刘女士介绍,儿子小常不少同学都被类似骗局骗了。

  点评:据一位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说,国家并不提倡各类比赛、竞赛活动,那些针对学生的有奖答题、信函中奖、通知中奖等活动,多数都是骗钱的。所以,正在过暑假的学生们千万不要轻信所谓的“竞赛”。“尤其是学生家长要帮孩子把好关,对于一些杂志、报刊以广告形式发起的所谓竞赛活动,要保持高度警惕。”

  (感谢大东区刘女士提供线索)

  本报高级记者 伏桂明 见习记者 边圣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