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退休老人历时一年两个月复原珍贵汉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08:49  燕赵都市报

  实习生王晓晔 燕赵都市报记者王俊栋

  有“古隶之宗”之誉的《元氏封龙山之颂》汉碑因下落不明而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憾事。多年前,元氏县退休老人王左晨便萌发了复原碑刻的想法,但是世传拓片的稀缺成为复原的最大阻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觅到拓片后,王左晨用时一年零两个月完成复原。碑刻的复原再现无疑功德无量。

  家乡文化情结促生复原遗失文物的想法

  王左晨先生今年62岁,多年前退休于元氏县计生系统,其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地的文化古迹、人文盛景格外垂青关注。因为出生在封龙山的缘故,王左晨对封龙山的历史了解掌握的相当透彻,对于仍旧存世的封龙山的文物、古迹极尽保护之力。可能是对于家乡文化的过于衷恋,那些遗失的家乡文物成为王左晨心里最为揪心的缺憾。在王左晨的眼里,《元氏封龙山之颂》汉碑是遗失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一件。多年前他就萌发了复原碑刻的想法。

  碑刻旷古绝今的价值

  王左晨介绍说,封龙山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是山岳崇拜的对象。并有李躬这样的学者结庐讲学。嗣后数千年文运不衰,名人辈出,为封龙山留下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历代碑碣石而言,封龙山仅汉碑就有6通,分别为《封龙山之颂碑》、《祀三公碑》、《无极山神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其碑碣形式多样,书艺异彩纷呈,在全国现存百余方汉代名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久为历代书家研习,而且名震海内外。在这几通碑刻中,《封龙山之颂》是封龙山汉碑之首,历代学者著述均放在重要位置中。该碑原在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后失传,下落不明。

  据了解,该碑立于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年)。无额无穿。连题共16行,行26字,后存15行。第一行书“元氏封龙山之颂”7字。古籍中惟郑樵《通志》载之,自后金石各家皆未著录。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该碑为元氏知县刘宝楠所发现。据刘宝楠之子刘恭冕在《汉延熹封龙山碑考》中载:当时碑“高5尺3寸,宽2尺7寸1分,厚1尺4寸,隶书15行,行26字,字径1寸5分”。碑侧有唐咸通题名,已残泐,正面尚完好。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的书法,堪称汉碑之上品。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气魄之大,无逾此。”

  艰难寻觅拓本

  王左晨萌发复原碑刻的想法后却迟迟不能付诸于行动,因为存世拓本的稀缺让复原工作遇到了最大的阻碍。虽然该碑在宋郑樵《通志·金石略》已见著录,但不见当时拓本,后世拓本也并不为人所知。寻找拓本的工作无疑是困难的,为此王左晨付出了几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左晨终于找到了清咸丰时较好的拓本。

  拓本终于让王左晨有了一睹碑刻的机会,“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碑文曰: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燿,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汉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涂,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圭璧,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靳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行,农实嘉谷。栗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昭令问。其辞职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拔起,灵亮上通。嵯峨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年丰,民用章。刻石记铭,令德不忘------。

  昨日颂碑揭幕

  寻得拓本后,王左晨立即投入到复原工作中,他找来了当地最好的石料,找来了高水平的刻工,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复原碑刻终于完工。

  27日,当地在封龙山举行了颂碑揭幕仪式,这成为当地的一件大事,很多人赶到这里皆欲睹其神韵,县领导在仪式上对王左晨做的这件功德无量的事给了很高的评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