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电插卡计费一年节能四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14:46  新民晚报

  比起城镇居民,我国在校大学生人均耗能量竟然是其4倍,人均耗水量也要翻一番。这是从昨天在世博会卢森堡馆举行的“城市与校园协同发展”国际论坛上传出的信息。这一论坛由卢森堡大学、同济大学和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ISCN)共同主办,25名来自世界各高校的专家呼吁,每个校园都应为自己找到一件合适的“绿色”外衣,承担社会责任,避免成为耗能大户。

  插卡计费降低能耗

  为何校园耗能如此惊人?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教授分析,集体用水和用电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能耗过高的原因之一。为此,作为全国首个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试点高校,同济大学从几年前便开始了“校园能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并尝试学生用水、用电插卡计费方式。试行的第一年,就比上年减少能耗40%,节约费用1200万元。

  “这个管理平台已经实现了7个校区约300幢教学楼全覆盖,可以对校园150万平方公里的设施进行能耗实时监控,”作为全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项目组组长,谭教授透露,根据“十一五”规划,到今年年底,同济大学的这一平台将在全国50所高校得到推广,有望将校园能耗比2005年降低15%。

  穿“绿衣”杜绝作秀

  太阳能、地热、新式保温材料……各项节能新技术层出不穷,是否一股脑全部用上就能实现环保目标?如今,在一些学校兴起了建设“生态楼”“环保楼”的样板工程建设。对此,谭教授直言,校园穿“绿衣”,要杜绝这种“作秀”行为,不能盲目照搬已有技术,而应为校园“量体裁衣”。例如,在上海的气候条件下,就未必需要用上北欧的保温系统;风能、太阳能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虑。

  在倡导师生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谭教授也建议高校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硬件更新,挖掘实验室、教室的节能潜力。在规划新校园、新教学楼时,不要仅希望其通过豪华的外表为校园增色,而应多想想它是否会因为高昂的维护和运行费用为校园增添负担。

  高校和城市良性互动

  2005年,一条由杨浦区政府出资建立的自行车道连通了同济、复旦等东北片高校,为学生出行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零碳”出行的效果。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看来,这一城市和高校互动的方式,值得借鉴。“高校要走出象牙塔,学会融入社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吴志强说。

  论坛上,各国高校代表带来了各自的经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建设之初,保留了当地大部分初始地形和树木,发展生态池,将人工景观最小化,为校园保留天然“绿肺”;香港政府在香港大学规划之初,就设计了地铁“香港大学”站以减少汽车使用,同时搬迁了附近的水库,减少树木和植被损失,并缩小建筑土体面积;日本文部科学省已于今年出台了校园规划指导方针,任何一个新建校园,都必须经过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是否充分利用了空间、是否能推动周边经济发展等多重考量。本报记者 陆梓华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