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条老街一个烟摊承载老人50年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9日04:50  华龙网-重庆晨报

  在下回水沟租房的陶师傅已经开始搬家。

  十八梯老居民朱秀英对老街充满了感情。

  厚慈街摆烟摊的林爷爷。

  时间:昨日14:30 地点:下回水沟

  时间:昨日14:34 地点:瞿家沟

  时间:昨日16:00 地点:厚慈街

  租住户开始搬家了

  两家人合租很经济

  打工分来的老房子

  没想到能换成新房

  昨日,十八梯片区拆迁户在杏林中学正式领号选房,学校外排起了百米长队。和心急如焚的排号居民不同,早就做好准备应对搬迁的租住户们,已经不疾不徐地开始搬家了。

  全家合力搬新居

  “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家人生活好一点!”下午2点半左右,下回水沟109号门外,陶师傅一家正在把家具搬往新居。两位侄子人高马大,抬着老陶家的一块大床板,比划着挪出门口,老母亲埋头在屋里整理碗筷,收拾杂货,全家人忙得满头大汗。

  陶师傅告诉记者,早在半个月前,自己就开始在附近找房子了。陶师傅老家在垫江农村,进城前,全家人经济来源全靠地里一点农作物的收成。为了让孩子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夫妇俩带着孩子进城谋生。

  七年前,一家三口人在下回水沟租下了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一直住到现在。孩子在城里上了学,老陶夫妇常年在主城区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合租一套大房子

  前段时间,陶师傅听到隔壁大姐说这里就要拆迁了,那时就开始另外找房。陶师傅说,现在下半城的房子剩得不多了,再晚一点怕是更难租了。

  忙着张罗搬家的陶师傅擦着汗水,用手指着对面公路说,他的新家就在距离这里200米左右的中兴路。为了降低租房费用,老陶家和另外一家住户合租了一套四室一厅的套房。

  “老房子没得天然气,我们用电炉煮饭,新房子有水又有天然气,而且比这里宽敞得多。”说起马上就要搬的新家,老陶眉开眼笑,虽然新家租金每月1000元,但两家人平分,只需各付500元,陶师傅觉得合租是个实惠的好法子。

  老陶乐观地表示,新房的房租是比旧房贵了点,但是只要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一切都值得。

  记者 刘琳 实习生 余莲

  昨天下午,朱秀英在自家楼下的小卖铺边上,轻轻摇着蒲扇,听着巷子里的邻居闲话家常,也不插话。进城打工几十年,老了,好不容易趁着时间混个悠闲,这在以前是极难得的事。

  在这里住了54年

  朱婆婆今年78岁,在瞿家沟已经住了54年,是附近年龄最大的一名老居民。朱婆婆一家共有八口人,现在只有五口人住在这里,她,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

  十多岁的时候,朱婆婆就随大人进城打工了。那会儿,朱婆婆住在临江门,趁着年轻,每天起早贪黑,什么活路都干。

  1956年,政府在瞿家沟下面建起了房子,分给了进城打工的外来户。于是,朱婆婆一家就从临江门住进了瞿家沟。“虽然房子不大,但好歹有个自己的房子了,才搬进来的时候,兴奋得几天都没睡好觉。”

  不过,虽然房子是新的,但居住条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才搬来的时候,连喝水都比较困难。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两个水桶,用水时,还要去江边担水回来喝。

  能有新房是好事

  不久,政府又在这边开通了一根水管,“这下好了,再不用跑老远到江边打水了。省了好多时间。”这根水管成了周边几条街居民的主水管,几条街的居民都跑到这里来排队接水。大多数时候,水管前排着长长的接水队伍。

  不过,这条水管曾让朱婆婆吓得不轻,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条水管子爆沟,有好几个人受了伤。“好黑人哟!”朱婆婆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一条巷子就像被人挖开了一样。”

  以前和朱婆婆一起搬进来的老街坊邻居,很多都挨着去世了,老人难免有些寂寞。“老了也就没什么别的想法了,虽然舍不得这个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但能有新的安置房,毕竟是好事。”

  记者 林祺 实习生 李凌峰

  在厚慈街路边,一个小小的烟摊,一摆就是50多年。烟摊主人是80岁的林顺义和71岁的杨事核老两口。昨日下午,林爷爷守着烟摊,看着厚慈街人来人往,个个都在谈论老街的拆迁。

  街上摆烟摊维生

  “对面那条街以前全部是菜摊子,那些店铺是在1964年建的。”林爷爷对老街每一间铺子和房子,都了如指掌。在此生活了一辈子,老人说,对于老街的变化,自己不是看在眼里,而是刻在心上。

  林爷爷年轻时就在厚慈街卖糕点,和杨婆婆结婚后,两人就一直住在厚慈街131号。他们的小屋只有40平方米,但夫妇俩很满足,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1949年林爷爷右腿患骨结核,进行了手术,截肢后的林爷爷为了养家糊口,与杨婆婆就在家附近摆了个小烟摊维持生活。

  几十年来,林爷爷家全靠小烟摊维持生计,老人对老街和烟摊充满了感情。“我和老伴在这里相识、相恋,组建家庭,对厚慈街有感情了。”老人不舍地表示,厚慈街和小烟摊承载了半生的经历。

  全靠老街坊照顾

  杨婆婆则说:“舍不得的其实不是烟摊摊,是老街坊!”原来,老两口在老街住了几十年,街坊们都知道林爷爷两口子生活不易,大家都主动上门照顾生意。“来买东西的,大部分我都喊得出名字。”杨婆婆感慨到,没有街坊的照顾,他们一家的日子难熬得多。

  “将来房子拆了,老街坊散了,我以后找哪个吹龙门阵哦?”如今,两位老人和子女儿孙都住在厚慈街上,年轻人向往离开老街住上新房。但林爷爷老两口依然坚持每天早上8点摆摊,一直到晚上10点才收摊回家。

  老两口说:“厚慈街有我们50多年的回忆,搬走之前,要和老街坊多摆摆龙门阵。”

  记者 刘琳 实习生 余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