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状元的历史世界

  《大宋状元——易祓传》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因为本书的主人公易祓是我故乡的文化先辈,本书的作者易凤葵是我的父亲。

  出生农家的易祓,身处南宋,是湖湘文化中心地带——长沙不可多得的一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是宋明理学时代湖南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家,典型的文宦结合、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名人。

  而在此之前,没有人如此系统地考察和记述过易祓。因为易祓个人《宋史》无传,仅影影绰绰包含在同僚的传记中,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却斑斑点点,难窥全貌。严格地说,这位被《四库全书》显赫收录、被《湖南通史》隆重记载、被中国学术史承认“其所著《周官总义》与王安石《周官新义》齐名”的湖湘状元,这位夫妇俩(妻萧氏)双双被《全宋词》留存代表词作的罕见文人,这位倡言“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战略见解并坚决主张北伐抗金的南宋爱国名臣,由于历史本身的掩映和大众传播的限制,其“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份,并不广为人知。用今天的某些术语来说,易祓很少有“忠实粉丝”。

  然而,我的父亲是这样一位“忠实粉丝”,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力量,构成了他“追星”的理由。他把易祓的存在,看成一份文化荣耀,视为一个文化动力。他把易祓,看成中国百家姓中一个家族文化千古记忆的一时横绝,视为湖湘文化大地献给中华文化土壤的一款钟灵毓秀,当做国人个体生命为中华文明整体生命力所折射的一缕珍贵熹光。他的笔下,这本貌似易祓个人的传记,写成了一部超越个体价值的著作——这本书,是一个家族谱系的密档,是一册乡土文化的珍闻,是一篇生命高蹈的侧记,是一卷状元人生的正史,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真实写照。

  这一文化人格的核心概念,还是状元。这本书以特有的理念,诠释了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状元。非常奇怪的是,状元在官场上,是强势群体,因为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了“天子门生”的标志性人物,荣誉来了,地位来了,当官的大门打开了,而且官位是从朝廷当起,仕途是从中央起家。而在文化领域,状元反而又是弱势群体,文史哲,样样没有状元的归类甚至点名,人们只记得穷言易好的化外诗人和“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只记得司马迁、司马光和孔孟、程朱陆王,而绝对不会把状元当成一回事。这是非常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们也许会说,状元虽然是一组历史人群的荣誉,但他们作为知识竞赛的夺标者,作文比赛的夺魁者,学的知识是僵硬的经史子集,写的文章是机械的八股九章,没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状元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成名后都当官去了,人一当官,就是官样文章,文章就不好看了,也写不好了。这些看法肯定有些道理。状元人群的历史文化表现,确实没有什么整体的波澜,也谈不上有多少洛阳纸贵、长安居易的精彩个案。

  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说,状元是政治的产物而并非文化的产物。回归历史原状去观察,状元更应该作为一种政治人才标杆来承认其价值。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以及连绵不断的状元、进士群体,撑起了帝国的行政大厦,促进了中国古代至近代人力资源的上下互动,维系了中国古代至近代社群结构的总体稳定。

  而我同时认为,随着科举制在二十世纪初的彻底废止,“状元”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状元的政治性质却又消亡了,转而呈现为一种文化性质。这真是令人兴叹的历史辩证法。原状的状元已不再有,而喻意的状元又复活了,我们频频听到“高考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大众化的通俗的声音,状元以改变原义的方式,深入在了民间。于是我认为,这个时候的状元,已经拥有了不容小觑的文化意义——一种属于民间的、向上拼搏的、争创第一的职业化精神。

  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共同推崇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品格。今天的人们,可以在三百六十行竞风流,让“状元”二字重新写下震古烁今的生命春秋、创业春秋、报国春秋。

  公元2009年,新中国六十周年之际,我的父亲易凤葵先生,站在公元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状元易祓曾站过的方位,感同身受,行文行思,深入浅出,为状元生涯写出了一种谢绝畸形审美的原型质朴。这里没有意识流、文学秀,只有字字句句的考证与解读。相信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一个质朴而精致、单纯而丰厚、寂寞而热闹的个体生命所折射的状元历史世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