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解析中国联盟外交:练好内功 转向“弱联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9日14: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刊发评论文章《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联盟外交》,文章认为:在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中,怀念传统的军事同盟并非明智之举,中国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国际合作的制度创新,因为“下一场战争”未必就是大国战争。

  文章摘编如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国力日进千里。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已让世人刮目相看,尤其与美欧深陷金融危机、反恐战争泥潭形成鲜明对比。

  曾几何时,中国在险恶的国际安全环境中高举不结盟外交,并恪守韬光养晦战略,为此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吊诡的是,在中国国家力量增长的同时,我们却看到对于国家联盟的呼声日趋高涨。

  依笔者管见,仅陈述联盟与非联盟的条件和优劣,难以说明我们到底如何开创联盟外交的新局面。况且,种种意见均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应区分军事同盟与经济联盟

  其一、何谓联盟?联盟或结盟,首先是一个军事或安全概念,指的是相关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军事互助承诺组织,这种承诺可以是条文形式,也可以是非条文形式。说白了,就是当联盟成员之一遭受第三方的军事攻击时,其它联盟成员必须倾己之力,共度难关,即患难与共。

  中西外交史上,这种联盟数不胜数,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到新中国初期的中苏同盟等,以及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以及与之相对的华约,到如今仍健在的美日、美韩同盟,等等。

  然而,相关专家在讨论中国到底还要不要实行联盟,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周边安全环境时,往往将军事联盟与政治经济联盟混为一谈。甚至有人认为应与韩日为盟,理由是东亚三国近期均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殊不知韩日均为美国的铁杠军事盟友。这明显混淆了东盟(亚细安)、欧盟以及所谓的东亚共同体与军事同盟。

  联盟或非解决中国安全问题的良方

  其二、联盟能否解决中国的安全问题?确实,从地理上看,美国在中国的周边编织了一个环形的同盟网络。从韩日到东南亚,再到澳大利亚(澳洲),再到印度和中东及中亚,美国的盟友众多。若按照联盟者的逻辑,面对如此众多的美国安全盟友包围,中国若想塑造理想的周边安全环境,就得结盟拉派,否则一旦事发,则顾此失彼。若说美国的军事战略目的与中国无关,那是自欺欺人,但若说美国的军事同盟已经达到扼杀中国的周边安全的程度,那也是耸人听闻。况且,历史上运用联盟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那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中的战略手段之一。

  从二战后,当今国际社会应该说进入了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之中。在国家间常规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的情况下,将联盟作为中国应对安全的策略,一则不符合中国防御性的、不刺激周边安全隐患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二则,以联盟对付联盟,姑且不论能否解决问题,但那也只能是陷入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最后联盟竞争导致战争,这是一个确定的自我实现预言。从历史经验来看,联盟之间的对决和竞争,导致战争的比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或许除了冷战东西方阵营对抗之外——当然,其直接结果是苏联崩溃。

  军事联盟的利弊

  其三、联盟的好处与弊端如何平衡?众所周知,联盟的价值在于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危险。三国时代的孙刘联盟就是这样的例子: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师,孙刘弱者联盟,共同对抗,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与此同时,联盟既有获益的预期,也同时存在诸多隐患:

  第一、弱者将强者拖下水的危险。如果是强者和弱者的联盟,很多时候,小国狐假虎威,借助联盟的互助承诺而恣意妄为,将强者拉下水;而且即使不是强弱联盟,也存在这种“陷入”的危险。

  第二、联盟互助可信吗?未必,联盟与背叛是硬币的两面。孙刘联盟之间猜忌和算计颇多,都想坐山观虎斗,希望自己获利,乘机剿灭对方。只是在鲁肃和诸葛亮识大局的前提下,才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然而暂时的联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联盟是面对重大危局之下才不得不寻求的策略,一旦危险消失,问题就接踵而至。

  联盟不是什么新鲜现象,或许联盟可以成为国家危难时的战略手段之一。但把希望寄托在军事联盟的互助之上,这实在是过于危险,因为联盟与战争仅是一步之遥;而且,既然是互助,那么我们又岂能只想着贪图别人助我,我们又如何能控制住“盟友”不把自己拉下水?

   后冷战时代的非军事联盟

  在如今大国战争的危险已大大降低的国际背景下,联盟的价值不能说完全丧失,但与其将希望寄托于“盟友”的援助,不如练好“内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联盟的内涵:一方面将重点转向政治经济联盟,即开拓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和新形式,同时应积极由传统军事“强联盟”向后冷战时代的“弱联盟”转变。

  “强联盟”实在是太危险,而“弱联盟”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注重国家之间的多层次合作,重在国家利益的维护,而非军事互助。

  比如,中非之间的“集团外交”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制度创新,中国与周边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也可以开创新的制度形式,比如中俄、东北亚安全格局和东亚共同体、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等等,都存在大有可为的空间。

  所以,在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中,怀念传统的军事同盟并非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国际合作的制度创新,因为“下一场战争”未必就是大国战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