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命本身超过所有想像

  “好!过了!”从监视器前面抬起头,导演高伟宁抹了抹眼角的泪,大声说道。刚才还保持安静的拍摄现场立刻活动起来,灯光、布景、化妆、道具,剧组的各个行当迅速而有条不紊地收拾着“家什”,准备拍下一个镜头。

  这是日前记者在电视连续剧《最后防线》的大连拍摄现场看到的一幕。

  正在拍的这一场戏,已经接近全剧的尾声。为了帮助好友陈雷,曾经偷换证据的张旭成向被冤屈的肖光华妻子周幼芳忏悔……演员的精湛表演引发了剧组人员的共鸣,现场一片默然,不少人的眼睛都泛出了泪光。

  看到高伟宁沉浸在他的创作之中,记者决定等到收工之后再开始采访。这一等,就到了晚上十点半。据说,这在剧组开工以来3个月的拍摄过程中,还算是收工比较早的一次。

  记者:刚才看了你们拍戏,感觉大家都挺投入的。

  高伟宁(笑):你知道吗,连举杆的(指现场的采音人员)都看哭了,这在我多年的拍摄历程中还是头一次。

  记者:这部电视剧讲述了60年的检察史?高伟宁:我们这部戏,可以说是对新中国60年来的检察史第一次作了个最直接、最宏大的展示,以新中国检察史上众多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人物为原型,通过三代检察长赵元普、陈雷和郑天亮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对检察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展现新中国60年来的法治文明进程。

  我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这部戏,唤醒全国二十万检察官对检察院历史的了解,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的了解,唤起他们对这个神圣光荣的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记者:从人物介绍可以看出,赵元普、陈雷、郑天亮,这三代检察长的性格命运各有特色。

  高伟宁:要拍戏,首先必须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我们是从人物命运、从情感的角度去讲述检察史,讲述中国检察官在这60年以来的故事。三代检察长分别代表着三个时代的检察官。曾经有人说,剧中的检察长怎么没有辉煌的业绩?我说,我写的不是模范,而是普通的人,情感丰富的普通人,只是因为检察官的职业身份,而在历史的潮流辗转沉浮。

  记者:剧名为什么叫做“最后防线”?

  高伟宁:这来源于一句法谚:“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检察官是公平正义的实践者,他们的作为贯穿于我们国家法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每一个步伐。

  记者:既然是反映检察史,那一定涉及到很多历史问题和法律问题。

  高伟宁:电视剧对于新中国60年以来的检察大事都有体现,审判日本战犯、审判“四人帮”、成立反贪局等等,都通过人物的命运,合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检察官,人物的命运其实是与检察史是一致的。剧中还用了很多真实案件,比如建国初的徐秋影案件、沉船案等等。

  在法律方面,我们请教了很多专家,吉林省检察院原检察长索维东、江苏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吴汝信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具体的建议,很多人的真实经历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

  记者:是否想通过这部电视剧塑造一些典型的检察人物?

  高伟宁:当然希望剧中的检察官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我一直不同意“塑造”这种说法,更不同意什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你不能把自己置于比生活更高的那个位置。我认为能发现生活、表现真实的生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行业剧经常被人误解,也正是因为许多人在拍行业剧时,概念先行,刻意要“塑造”一个代表行业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创作的最大敌人就是概念化的东西,那些陈词滥调。塔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本身就是最高级的形态,有什么比鲜活的生命更有魅力、更有力量呢?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取再现这个生命。

  具体到这部戏中,几代检察官的命运故事已经很动人,把他们的生活用镜头语言平静地表现出来就行了,尽量地接近生活的真相,不用刻意“塑造”。

  记者:据说剧本一直在修改,您经常现场改词。

  高伟宁:是的,有时候拍着拍着,就觉得有修改的必要。比如有一段,“文革”结束,陈雷将要离开下放的农场,原剧本中写的是,陈雷激动地跑进水里,仰天大喊“十七年了,十七年了”。我就想不通。我觉得以陈雷的性格,他不会这样做。后来,我设计了一个情节,陈雷坐在小山坡上,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小工友说:十七年了,你也不小了,赶紧成个家吧……

  我喜欢这种平静的表述,因为影视剧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观察,而镜头是观察的一个视点,故事情节可以波澜起伏,镜头语言绝对要平静和客观。

  记者:通常,也有些剧本没有提示到的地方,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

  高伟宁:对,比如拍摄“文革”时检察机关被打倒,怎么用画面表现?剧本上只提示“墙上有挂钟”。我跟美术说,就往墙上挂个钟吧,先慢慢拍。结果到拍完了,大家都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现场凌乱不堪,到处是碎纸和翻倒的桌椅,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文革”时被打倒的检察机关的写照吗?于是重新开拍:老检察长在一堆废墟里挑挑拣拣,把挑出来的锦旗惋惜地抱在怀里,这时,陈雷走进来。老检察长说:“你来得不是时候,检察院没有啦!”陈雷环顾四周,取下挂钟,擦了擦灰尘,说:“你看,它不还是好好的吗?”接着,陈雷为挂钟重新校正了时间。随着十声钟响,下一个画面,已是十年“文革”之后。

  这一段可以说是我的得意之作。拍完之后,我们兴奋得从现场走回住所,走了二十多分钟,边走边聊。

  记者:剧中的陈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您也有点儿像,据说您拍戏特别细,可以说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抠”。摄像师林诗丞就说,多少年没遇到过这么理想化的导演了。

  高伟宁:呵呵,也可以这样说吧。陈雷是相信法律,为了法律的尊严百折不挠;我是相信艺术,相信艺术的真谛。一个电视剧能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剧本、演员、美术、灯光,等等,如果每一个因素都做到最好,那这部戏肯定成功。

  剧组的每一个人都很努力,我们的剧本是写的25集,但是现在拍出来的片子剪40集都没问题。当然,为了保证质量,制作精品,可能最终做成30集。

  记者:现在,《最后防线》快杀青了,您有什么感想?

  高伟宁: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作品有它自己的生命力。电视剧也是如此。但我对这部剧可以说是信心满满,因为这是一部一边拍一边让我们感动的戏,一部投入了我们的真诚和心血的戏。开拍前,高检影视中心的领导给我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让老百姓爱看,二是让检察系统内的人挑不出毛病来。我想,这两个要求我都能达到。

  (本文图片由大连市沙河口区检察院提供)

  故事梗概

  ●五十年代初,烈士遗孤陈雷留苏归来,在松嫩检察署刑侦监督科开始了他的事业。

  京剧演员丁绣文与陈雷相恋。陈雷父亲的老战友赵元普时任检察长,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新中国成立不久,特务活动猖獗,丁绣文在演出结束后饮弹身亡。在侦破过程中,丁绣文好友周幼芳的丈夫肖光华卷入反革命案,陈雷也面临被清除出检察队伍的困境,为帮助陈雷,他的好友——刑侦科长张旭成,偷换了作为证物的弹头,肖光华入狱。

  1956年,陈雷被抽调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参加审判日本战犯工作。

  1960年,公安检察合署办公,检察工作遭遇低谷。不久,陈雷被下放农场。

  ●粉碎“四人帮”后,检察院恢复建院。陈雷重新回到岗位。赵元普参与对江青和“四人帮”的“世纪大审判”。陈雷经过调查,发现赵元普对自己父亲的牺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人产生隔阂。改革开放开始,陈雷前往特区,后成为特区检察长。

  肖光华的妻子周幼芳多年来一直为当年的案子奔走申诉,均无功而返。她独自带着儿子郑天亮度日。1977年恢复高考,郑天亮考入北大法律系。

  郑天亮北大毕业后,成为年轻的法学专家,来特区讲学。陈雷说服郑天亮来特区检察院新成立的反贪局工作。

  ●郑天亮成为特区新一任检察长,他的母亲周幼芳来到特区,与陈雷遭遇。两人百感交集。陈雷找到了张旭成,在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张旭成向陈雷说出了自己当年作假证据的真相。

  肖光华的冤情终于明朗,张旭成向周幼芳表达了自己的忏悔。陈雷将他过去数十年在检察院经历的一切写进了回忆录,反思着这段历史……

  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北京韵百年文化传播公司、北京中视精彩影视传播公司、江西电视发展总公司联合摄制,将于7月底杀青,年内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播。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导演高伟宁执导,其主要作品有电视剧《母亲是条河》、《城北人》、《爱情海滨》等。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