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别山昏暗的教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04:31  华龙网-重庆晨报

  曾经有一幅照片,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场景:破旧的教室里,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扬起脏兮兮的小脸,紧握手中的铅笔,一双明亮而清澈的大眼睛,透露出对上学的渴望。这张照片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标志之一,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感动了无数人。

  十几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大眼睛”已经大学毕业,而照片背后的作者———解海龙,仍然在用镜头唤醒社会,努力推动公益事业。昨日,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解海龙先生,在两江丽景酒店与摄友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在分享《大眼睛》创作的同时,担任23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的他,也透露了本次比赛的一些小秘密。

  “大眼睛”震撼亿万人

  解海龙与公益结缘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1987年起,当时还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的解海龙,开始进行“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他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中国存在着两亿文盲,世界上每4个文盲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这些文盲大都分布在贫困山区。读到这里,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而眼前却越来越明亮,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终于找到了最好的载体:用镜头反映教育、反映困扰整个教育加速发展的贫困农村的教育。于是,拍摄反映农村教育现状的纪实作品,成为解海龙此后的主要事业。

  19年前的5月,解海龙来到大别山腹地的一个羊肠小道,8岁的苏明娟和她的5个同学引起了他的注意。解海龙跟着孩子们走到学校。

  解海龙回忆说,苏明娟是那群孩子中最小的女孩,“她的眼睛明亮、专注。”摄影师远远地看着苏明娟坐在光线昏暗的课堂上,当毫不知情的苏明娟抬头的瞬间,解海龙按下了快门。苏明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解海龙也没料到那次定格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解海龙与苏明娟的这次偶遇,留下了一张后来被称为“大眼睛”的照片,风靡全中国,成为中国最知名、最动人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标志。

  从此,每个对视“大眼睛”的人,也都感受到了灵魂的震颤。

  一生热衷公益事业

  此后的日子里,解海龙用了十年的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用无数张照片记录了贫苦地区教育现状的缩影。这些摄影作品,给世人带来了巨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拍摄期间,解海龙感动过、痛苦过,甚至被人误解过。但坚持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信念始终支持着他。他说:“这种信念能够支持着我一口气走几十里山路,能够支撑着我一天只吃两个饽饽喝几口水,也能够让我化解那些不友好与误解。”用一台相机,解海龙撬动了希望工程;用一幅幅作品,解海龙改变了很多贫困孩子的命运,给贫困乡村带来了希望。有人说,解海龙的摄影作品更像一个通道,带领越来越多的人感悟社会公益、投入公益事业。

  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当年破落的学校已焕然一新,当年镜头下苦苦求知的孩子也纷纷成为栋梁之才。而解海龙仍在坚持通过自己的镜头,走着公益之路。本报记者 周文洁

  谢海龙讲述拍“大眼睛”的经历。

  昨日,重庆影友长枪短炮瞄准谢海龙。本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