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增爱世博,放飞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06:3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彭德倩

  精彩世博,离不开数万工作人员的努力。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身后,有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在默默支撑,让其畅诉烦恼,疏解压力。12位来自高校、医院的心理健康专家,30位行业协会选拔推荐的心理咨询师,30位高校心理专业志愿者共同组成强大阵容,通过轮流值班的方式,近3个月来,已为世博工作人员提供数千次心理健康服务。

  “增爱世博,放飞心灵”,搭建这一志愿服务平台的,是上海增爱基金会。为大型公共活动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这在我国民间慈善组织中尚属首次。日前,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慈善,希腊语的本源是‘爱全人类’的意思”,也许是因为曾任语文教师、中学校长的缘故,胡老的脸上线条刚硬,自有严师风范。说到为何发起慈善基金会,为何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心灵领域,他的眼神又温润起来,清茶一杯,娓娓道来。

  在胡老看来,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比较晚。最初,还曾被误解为“伪善”、“作秀”,直到现在仍有余波。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逐步接受慈善理念,并以身践行。与此同时,国家针对民间慈善组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2008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增爱基金会,正是本着“morelove(多一点爱)”的宗旨,投身公益,只要每个人多奉献出一点点爱,涓滴细流也能汇成大海,把关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至今,上海、北京、山东、安徽、江苏、云南、广西、福建、甘肃、山西等地,都留下了基金会公益活动的足迹。

  增爱基金会为世博工作人员、志愿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胡老说,如今不少社会公益活动把关注重点放在物质层面,比如救灾、送医、助残、扶贫等等,这确实非常必要。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转型,各方都面临着压力,而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更为隐蔽,对个体、对社会都可能产生影响。因此,特定人群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加不容忽视。作为慈善公益组织,在这一方面应有所作为,弘扬慈善文化,培养公民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发展。

  基金会成立初期,正逢汶川大地震。在紧急筹集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救灾物资的同时,他们火速启动名为“5·12我要爱”的大型心理援助项目,在震后第三天就组织了第一批心理健康专家入川,深入一线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干预服务。这一项目时至今日仍未停止,因为灾难对心理的影响可能当时就会表现出来,也可能潜伏多年,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帮助,在心灵上给他们支持。

  2010年世博盛会,工作强度高、时间跨度大。按照国际惯例,这样的特大型公共活动,心理支援必不可少。既然应该做,那么谁来做?怎么做?增爱基金会主动请缨,发起“增爱世博,放飞心灵”项目,他们与世博局签约合作,出资50万元,在世博行政中心建起心理咨询室,并提供心理减压及情绪宣泄服务。该项目得到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以及具有心理学科优势的华东师范大学鼎立协助。在胡老看来,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在这184天世博会期。

  他说,“民间慈善组织应该思考,怎样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提供社会服务。它不仅仅是钱物的筹集方,也可以成为一个汇聚各方慈善力量的平台”。比如这次,世博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规格心理志愿队伍。社会上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有心服务却没途径,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经济利益上的诉求,高校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可能更多着眼于研究教学领域。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增爱基金会主办、专业心理团体承办,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志愿者,集纳各方资源,这就是一条新路。“一次活动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有这样一支队伍长期存在,召之能战;有这样一个全新机制长效运行,战之能胜。”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