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电影“接地气”才更有底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08:10  国际在线

  七月的暑期档迎来了近二十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中外电影,而从中杀出重围、赢得口碑的佼佼者,则是近来备受关注的《唐山大地震》和《第一书记》两部作品。前者以特大灾难之后的人性大爱、亲情温暖感动了观众,不仅被评价为“超级催泪弹”,还以上映不足三天票房就破亿的骄人战绩,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增长新纪录。后者则以平实清新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沈浩这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作品真实感人、催人奋进,受到普遍好评。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商业资本和政府资本合力精心打造的商业大片,能够取得高票房并不算特别令人惊讶。毕竟,中国电影近些年在资本和商业运作上已经有了不小进步,但观众买账的原因却并不在于资本有多大力量,而更在于该片的艺术创作确实成功地实现了与时代主流价值、与人们思想感情的对接,并且为宏大叙事注入更多个体化、个性化的解读。相较而言,《第一书记》上映后广受好评则显得有些出人意料。影片通过对时代、现实和人物真实存在形态的刻画,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一改人们对这种英雄模范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刻板说教印象。事实告诉我们,商业片可以很主旋律,主旋律影片也可以很好看,在中国电影整体上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二者之间正在加速借鉴融合,颇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感。

  成功的电影往往是相似的,失败的电影则各有各的失败。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如果孤立地评价《唐山大地震》或《第一书记》,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观感,但如果我们回顾总结近些年国产电影所走过的历程,便不难发现,在利益导向优先、浮躁心态泛滥的社会洪流面前,中国电影差的不是钱,不是炒作,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定力,是艺术感染力、震撼力,是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主流价值观的深刻把握。艺术创作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虽然不能一概否定,但在人们的期盼中,好的电影作品应该多遵循艺术规律而不只是商业规律,多反映社会现实而不只是虚构空想,多追求突破创新而不只是仿效跟风,特别是那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粗制滥造、低俗恶搞的片子,更是被公众所诟病。关注世道人心,真诚对待观众,永远都是电影发展的正道,否则公众观感恶化、口碑下降,不仅损耗着一些从业者来之不易的艺术认可度和票房号召力,更透支着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潜力。

  国运昌,文运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强势能量日益凸显,公众精神文化的强劲需求不断释放,艺术创作面临着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想要满足好快速增长的多元需求,必须注重从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只有以更加自觉的意识和全新的观念去“接地气”,才能赋予中国电影更多有价值的内涵和气质,才能拥有未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充足底气。《唐山大地震》、《第一书记》等影片之所以受人热捧,正在于此,而近年来《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所谓“大片”虽票房可观却恶评如潮,也在于此。

  当然,在今日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下,大多数影片都需要在市场、政府、民众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艺术创作、商业运作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妥协不可避免,有不少从业者深感难为。不过,恰恰是在这种社会急速转型和多元利益博弈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的艺术从业者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以迎难而上的态度去直面现实生活,追寻与广大公众的情感共鸣点,创造无愧于时代和观众的精品佳作。那些只会避难取巧“混圈子”,甚至不惜丧失艺术品格和社会担当的从业者,只会被市场所淘汰,被观众所废弃。

  (责任编辑:年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