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的背后是民生诉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1日02:20  京华时报

  近段时间来,网上流行“哥”现象。“火车哥”“犀利哥”“忍耐哥”“蜘蛛哥”……这些“哥”通常由一组照片、一个网络名字和一段事件说明组成,经网友发布后迅速成为各网络论坛的关注焦点。

  走红网络的“哥”们,大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经网友命名后,为其注入了一种文化内涵,原本普通的个体事件上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化特征和网友的猎奇心理,使得所有的“哥”都以喜剧方式呈现。然而,如果仅仅将“哥”们当成一个又一个笑话来看待,未免流于简单化。他们背后隐含着民生诉求。

  这些“哥”大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身份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人的经历,是困难群体真实生活的写照,暴露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咆哮哥”,反映的是广州市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态度蛮横的作风问题;“专拍哥”用3个月时间拍摄了1000张公务车照片,以揭露公车私用现象。

  不应该把“哥”当成娱乐新闻一笑而过,更不能无视网络“哥”的社会影响。相关地方和部门应从中发现自身工作之不足,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合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及时解答和疏导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积极引导舆论。流浪汉“犀利哥”走红后,宁波市政府及时对其进行了救助,提高了政府声誉。

  反观贵州打工者“蜘蛛哥”因为不知停车时间,下车吸烟时列车关门开动,一时着急扒在车门上5分钟,铁路部门将其救下后,责令其写检查的处理办法就值得商榷。虽然“蜘蛛哥”的行为有违法规,但从铁路部门安全管理角度看也并非没有瑕疵。这是部分网友不满铁路部门处理“蜘蛛哥”做法的一个原因。

  面对“蜘蛛哥”现象背后的民生诉求,铁路部门完全可以用更加柔性和人性化的方式处理:在做好提示旅客停车时间的同时,可否送“蜘蛛哥”一张返程票,并提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这样既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又可显示政府部门灵活应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摘编自新华社7月29日电文/廖云路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