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弃文从理,“力学之父”60余载报国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1日03:06  舜网-济南时报

  

弃文从理,“力学之父”60余载报国路
弃文从理,“力学之父”60余载报国路
弃文从理,“力学之父”60余载报国路
高中时期的钱伟长

  18岁时中文历史考双百,进入清华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伟长(以下简称“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出题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然后钱穆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轻不要那么厉害。

  记: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题目,我考了一百分。其他四门课,数、理、化、英文,我一共考了25分。

  记:分数非常低?

  钱:很低,英文我根本没有学过,所以没分。

  记:当时很多人都认定,您要不上中文系,要不上历史系?

  钱:是啊,都等着我。

  物理只考5分,弃文从理只为强国

  就在钱伟长决定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号,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全国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日。钱伟长当天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决定弃文从理。

  钱:我听了以后就火了,年轻嘛。我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玩意儿,我要学飞机大炮。有老同学告诉我,你进物理系吧,但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他怎么也不肯。

  记:当时他知道您物理只考了5分?

  钱:我这物理是一塌糊涂,5分。怎么办呢?我说坚决要学物理。有人告诉我,说你跟那个系主任泡,软磨硬泡,天天去。

  记:你怎么泡的呢?

  钱:同学说他办公,你就去,他一到你就跟他说,我要进物理系,我天天这样,跑了一个礼拜,他办公都没法儿办。他8点钟去上课,我6点三刻就到了。跟他泡。

  记:他不生气吗?

  钱:后来他没办法,他说这样,你那么坚决,可以。可要有一个限制,因为现在想进物理系太多了,在一年中,这三门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要能考70分,先让你试读。

  记:能考70分才收你。

  钱:那么我当然要答应了,先学了再说。

  记:当时有没有担心过,您长处在文史方面,如果你放弃了长处,去学只考了5分的物理,那将来一旦学不好怎么办?

  钱:我这些都没有考虑。

  记:那上学之后,物理学得怎么样?

  钱:物理上了七个礼拜,测验一塌糊涂。

  记:那你是不是很着急?

  钱:也不着急,我年轻嘛。我当时也有点害怕,我怕学不好,学不好就不行了。那拼命,拼命学。

  记: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人比你更刻苦?

  钱:有啊,那时候跟我同时去的,是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我和华罗庚是很熟的,我们同时学。

  记:就是俩人比着看,看谁更用功。

  钱: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文章震惊美国,被爱因斯坦胜赞

  1940年,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留学。而到校第一天钱伟长就发现,他和导师辛吉都在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随即论文寄到了世界导弹之父——— 冯卡门的手中,并发表在他六十岁的祝寿文集里。

  钱:为什么我在美国有名,就是因为这篇文章。

  记:就是因为这篇文章。

  钱:那时非常有名的,爱因斯坦看见了,他也有一篇的,一共有24篇,我跟我导师辛集是合写的一篇,他们都晓得。那时爱因斯坦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院长,他看见我这篇文章,他说好,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他说我一直睡不了觉,一直在研究,好像我这个还不对,还有东西没弄清楚。他说我弄清楚了。

  图一:钱伟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留影

  图二:钱伟长、孔祥瑛夫妇

  图三:2007年,95岁的钱伟长第12次来到无锡荡口小学母校。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所以当我们听到,有的人说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一丝的不相信,但是假如您坐下来,静静地听钱伟长讲他过去的故事,也许您会发现,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钱伟长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的爱国。 2005年,央视记者与93岁的钱伟长进行了关于人生的对话。

  放弃8万美元年薪,忠于祖国毫不犹豫

  在1946年,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钱伟长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记:在回国之前,您在美国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钱:很不错。那是8万美金一年。钱学森说这样吧,美国特区研究所,就是美国的GPL,还希望我回去。

  记:当时您想回去吗?

  钱:我当然不想回去,那时很艰苦。于是要到外国大使馆,去申请注册,美国大使馆注册好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我是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是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绝不卖国。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

  记:在这个签NO的时候,您毫不犹豫。

  钱:我毫不犹豫,我这一点是毫不犹豫。我是忠于我祖国的。

  “三钱”由来:3个人与400多人“吵”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因此也才有了周恩来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赞誉。在1956年,“三钱”,这个科学界的说法早已广为人知。

  记:“三钱”是怎么提出来的?

  钱:那是1956年的事情,那时搞科学规划,上面周总理有指示,你搞的话要走群众路线,于是找很多教师来问,应该怎么规划。那时我是清华的教务长,我当然不能不去。我的计划中间,只有5项是关于学科的,一个是原子能,一个是导弹、航天,还有一个是自动化,还有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提出来以后,这边老先生们都不同意,说我这数学、我的物理到哪儿去了?

  记:你专业上,你也没提。

  钱:这都不提,我是国家需要什么搞什么。

  记:您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说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会怎么样发展?

  钱:对,那么这样一来以后呢,跟他们吵啊,这边有400多人呢,吵,只有两个人支持我了,他们都是刚回来,一个是钱三强,他是搞原子弹,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一个是钱学森,他是搞航天的。

  记:这“三钱”这么出来的?

  钱:他们两个人帮我们谈判,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记:当时您跟这四百多个科学家争论的时候,应该说压力很大,因为他们也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钱:带头人。我怕得罪他们,都是有权的。

  记:您怕得罪他们,为什么还这么坚持?

  钱: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不能听这些话。

  被打成右派,被毛主席力保

  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已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成了受攻击的对象,事情源于5个月前,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意见。但是这些主张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清华报刊上开始长篇累牍地刊登批斗钱伟长的文章,最终他被打成了右派,唯一幸运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话使他保留了教授资格。1968年,这位已经五十五岁的科学家被分配到首都特钢做了一名炉前工。

  钱:毛主席说,他是好教师,所以要保留教授,还能讲课,还给工资。我这右派是保留教授的右派。没有这个右派,我到北大荒去了。那时所有教师是右派都要到北大荒。

  记:当时您还算是一个受优待的右派?

  钱:这是毛主席保的。

  记:后来去做了炉前工?

  钱:做炉前工时还成了发明家。

  记:有些发明不担心不成?

  钱:我不管,我什么都敢做。所以有人骂我说,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

  记:那您怎么反应呢?

  钱:我不理,他爱骂我就骂吧。我是这样的人,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拆除四堵墙专业不再隔行如隔山

  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文化教育工作,使知识和人才重新得到尊重。1983年的一天,钱伟长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到学校后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钱:这个调令很奇怪,汪道涵给我调令看,他说你这调令是邓小平亲自签字。而且下面写了,中央组织部调遣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下面又加了一句话,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汪道涵说,你这是终生教职,终生校长,不受年龄限制。

  记:到这样一个很破败的学校,您心里能接受吗?

  钱:我不愿意到北京了。北京有些人岂有此理。我不怕,我哪儿都敢去的,可以从头开始。所以我提出了“拆除四堵墙”,就是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据央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