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 钱伟长逝世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钱伟长逝世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钱伟长逝世
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前与家人在上海合影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钱伟长逝世
晚年的钱伟长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钱伟长逝世
上海大学师生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
“三钱”最后一颗星斗钱伟长逝世
●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逝世,享年98岁

  ●他是一名科学家,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他是一名教育家,一手创办了上海大学,并时刻关注民办高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就是钱伟长,一位出自书香门第、留学海外、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大家。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9·18事变”改变人生天才弃文从理要造飞机大炮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16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

  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但叔父钱穆不同意钱伟长学物理,钱伟长“曲线运动”跑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他知道叔父很听顾颉刚的

  话。难得的是,顾颉刚居然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于是不再反对。

  家庭这一关通过后,还有学校这一关。由于钱伟长物理仅得18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

  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分以上。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听到“9·18事变”的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爱因斯坦感叹:钱伟长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钱伟长在论文里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论文发表后,那组方程式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

  1935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

  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受到冯·卡门学术思想的影响,成为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大师。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1年5月11日,是现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60寿辰。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美国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的祝寿论文集。为这本文集撰写论文的,大多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爱因斯坦。在这本厚厚的论文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钱伟长。他是论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钱伟长在自己的论文里,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论文发表后,许多科学家指出,钱伟长是国际上第一次把张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问题上的富有成效的一位学者。那组方程式,则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

  生活窘迫借贷度日 钱伟长拒绝忠于美国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

  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了缅甸、印度,1955至1956年还多次访问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民主德国,1956年,又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和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在填写申请表时,钱伟长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各界悼念

  “‘三钱’都已离世,令人痛惜”

  中国航天人缅怀大师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回忆起关于大师前辈的点点滴滴,他们表示要牢记钱老的教诲,继续追随大师的志向,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陈昌亚说,“除了哀悼,

  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上海航天局研究人员周旭东说,当年周恩来总理为航天事业亲自制定“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这正是前辈们科研态度的写照。“钱老就算年纪大了,只要身体允许,也是始终坚持在

  科研第一线。老前辈这种为科学事业忘我奋战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站在钱伟长等前辈的肩膀上,我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各项航天事业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并将继续取得辉煌成就。”

  在听到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上海宇航学会秘书长吴文煊在电话中沉默了一阵,慢慢回忆自己对钱老的点滴认知。“钱老是我们上上辈的科学家,当年闻名遐迩的科学界‘三钱’,在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三钱’都已离世,实在是令人痛惜!”

  “钱伟长之精神,永垂不朽!”

  网友沉痛悼念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民族精英,科学巨匠,学之良师,德之楷模。钱伟长之精神,永垂不朽!”

  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这一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了一首题为《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深度反思

  “三钱”离世中国科学后继何人

  □信力建(专栏作家,民办教育专家)

  钱伟长教授于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至此,中国科学界的“三钱”巨星都黯然殒落。为什么是黯然呢?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青黄不接,功勋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相继离去,而人们还没看到新生的科学家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前进。正是,奇葩还未诞生,巨星相继殒落。这样的现状,会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沉痛。

  网上曾经流行一个打趣学子的段子:用考试消耗他们的精力,用分数限制他们的追求,用升学压迫他们的心智,用各种被阉割的知识迷惑他们的认知,用前途莫测的就业转移他们的求索,最后再在他们头顶压上一套房子,然后,这个世界一下就安静了。

  虽然段子有些夸张,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纵然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能让他们能有多少的精力留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就算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到大学里做一名教授做科研了,但大学行政化和学术腐败,又有多少科研工作者能像钱教授那样倾注毕生的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上去?

  日前举办的一次世界华人论坛上,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丘成桐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卓以和,对中国至今无获得诺贝尔奖展开了讨论,他们取得的共识是,症结在于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很多学者在成长过程中,被考试、分数、升学、片面的知识、就业和家庭压碎了脊梁,并且科学和人文精神长期缺位的染缸里浸泡,最终成为不能独立思考的体制工具。

  钱伟长曾说:“我没有休闲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不胡思乱想,所以我身体健康。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钱老的逝世可以看出,学问是终生的,学者也不应有太多学问之外的“胡思乱想”,专注于学问、奉献于学问才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可惜,放眼于当今的科学界已经后继无人,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钱老语录

  ●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

  钱老影像

  科学大会上论战吵出来科学界“三钱”

  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规划会上,中央组织400多位专家教授,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就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会战中,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我国科学界的“三钱”。今年7月,记者来到了上海大学,采访了钱伟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三钱”是怎么提出来的,您记得吗?

  钱伟长(以下简称“钱”):“三钱”是这样的,那是1956年的事情,那时候搞科学规划,上面有周总理有指示,你搞的话要走群众路线,于是我找很多教师来问,应该怎么规划。那时候我是清华的教务长,我当然不能不去。我的计划中间,只有5项是关于学科的,一个是原子能,一个是导弹、航天,还有一个是自动化,还有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提出来以后,这边老先生们都不同意,说我这数学、我的物理到哪儿去了?

  记:您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说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会怎么样发展?

  钱:对,那么这样一来以后呢,跟他们吵啊,这边有400多人呢,吵,只有两个人支持我了,他们都是刚回来,一个是钱三强,他是搞原子弹,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一个是钱学森,他是搞航天的。

  记:这“三钱”,就这么出来的?钱:他们两个人帮我们谈判,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钱老轶事

  二战时钱伟长支招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身高1.49米的跨栏季军钱伟长是铁杆“体育迷”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晚年时,钱老通常会在家人的陪伴下看一会儿电视。除了新闻外,老人最喜欢的当属体育频道。年轻的时候钱伟长就是个体育健将,现在仍是个体育迷,他说:“现在动不起来了,就看看人家比赛。”碰到喜欢的赛事,老人也会提前把闹钟上好,半夜三更爬起来看直播,那种痴迷的劲头丝毫不亚于小伙子。本版稿件据新华社、央视、欣华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