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议“霸道书记” 读者有赞有弹

  两年前为了建板房“武断”拆除居民的危房,现在又因为一封匿名举报信被推上风口浪尖,连日来,本报对于第三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候选人——彭州新兴镇党委书记曹良柱的报道,引起了市民极大关注。很多读者打进热线,表达了对这位争议极大的基层干部的看法。

  看法一:做法欠妥

  房子是安身之本,岂能说拆就拆

  “房子几乎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曹良柱当时不通商量的做法确实欠妥。”在成都市区打工的王先生打进本报热线说,他老家在崇州农村,地震中家里房屋也受到重创,所以特别能理解当时新兴镇居民的心情。

  王先生说,很多村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才能修起一幢两三层的新房,这也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在地震后初期重建政策尚不明朗的阶段,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房子上,哪怕是危房。“大家当时都很迷茫,咋能说拆就拆呢?”

  看法二:可以理解

  非常时期应有非常决断

  但在某中学任教的谢老师来电说,权衡当时各方面的利弊,曹良柱保证大多数人利益的做法可以理解。“非常时期就应该有非常决断。有时候基层的领导干部就是需要这种迅速作出取舍的能力。”

  谢老师说,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超过20年的干部,曹良柱肯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这个事情要是再严重一点,完全可能让他受到更严厉的处分。可我想他之所以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应该还是从大局出发的果断之举。”

  看法三:事实说话

  现在的房子比以前好十倍还不止

  “这几天报纸上关于曹书记的报道我都看了,其实说老实话,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想通了的,曹书记当时的做法没啥子不对。”昨日,新兴镇海窝子社区居民杨友刚专门给本报打来电话,想为曹良柱“正名”。

  62岁的老杨说,地震使他家70多平方米的瓦房严重受损,经过曹良柱和镇上干部几次做思想工作,自己才勉强在拆危委托书上签了字。

  “现在你们来看看,海窝子变成什么样了!我们原址重建的房子也早就建好了,水电气都方便得很。我现在住的是两层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楼房,12万元的建房款中除去重建补贴和贷款,我们一家只出了一两万块钱。”杨友刚说,现在大部分人都能理解曹良柱当时的做法,因为“重建的效果就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现在我们的房子比以前好十倍还不止”。记者 胡锦枫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