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经费占GDP4%光有政府投入还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1日13: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详见昨日本报a9版)。昨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印人才论坛”上,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参与《纲要》起草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胡瑞文表示,未来十年,教育目标将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方面展开。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亮点

  “在探索中推进教育改革,实现人才机构优化,建设我国现代学校制度是《纲要》的一大亮点。”胡瑞文表示,《纲要》提出的观念,如扩大高校人才培养的自主权,实现招生多样化,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学校的重要内容。

  他指出,我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关键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专业教育,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听听对口产业和人才需求市场的意见”。比如,矿业大学就应该有工矿企业参与办学,通过学校理事会的形式实现科学决策和资源配置。他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培养技术型、专业型、应用性、技能型等多层次人才,逐步实现部分本科人才如空姐、幼师等教育的专业化。

  高等教育急需社会力量参与

  “教育改革的难点,一是投入还不够,二是需要学校走出改革第一步。”胡瑞文说。

  根据《纲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在2012年达到4%,“这个数据远远不够。”胡瑞文说,西方国家的教育投入远远高于我国。他认为,光有政府投入不够,家庭、社会和企业投入也很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从高考总分划线,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胡瑞文认为,在目前条件下,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可以率先改变人才考核,同时扩大特长生,如艺术、体育等专业学生提前录取的范围。“很多专业是需要兴趣、基础和志愿才能培养的,像地质、天文、幼师等专业,对一些工作艰苦、国家急需或回报率低的专业,尝试提前、优先录取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话 多元招生不会造成参差

  羊城晚报:根据《纲要》,“推荐”将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方式,此前北京大学针对高考进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曾引发争议,《纲要》所指的“推荐”会如何实施?

  胡瑞文: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校长,校长推荐仍将是推荐录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校长推荐制并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是教师广泛参与,公平透明的人才选拔。

  羊城晚报:最近有部分专家建议“清理高考加分政策保证教育公平”,您如何看?

  胡瑞文:这是不现实的。在很多国家如印度也有高考加分制度,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并不影响教育整体的公平。

  羊城晚报:《纲要》规定,改革后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是否会下降?

  胡瑞文:不会,改革体现的是我们对人才不搞统一标准,多样化才是最好的,而我们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并非各学科全面发展,因此不存在整体教育水平下降的问题。

  羊城晚报:新的招生制度是否会造成不同学校培养标准不一,从而产生学生素质差异?

  胡瑞文:不会。首先,这改变了以前高考“一刀切”的模式,但是基础教育的标准差异并不会太大,如果说学校间存在差异,也是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其次,根据《纲要》,我们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落实教育纲要的精神。

  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实习生 周治涛 通讯员 曹西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