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牡蛎有了“基因身份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1日03:32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为解释含锌量高提供基因组水平的线索

  ◆有助于解决常规育种周期长和准确性低问题

  ◆或将有效改变固着习性,造益经济和国防

  □ 薄克国刘洋 报道

  本报青岛7月31日讯 牡蛎有了“基因身份证”。中科院海洋所今天在青岛宣布,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我国海洋生物领域第一个基因组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重大突破。牡蛎基因组图谱达到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图谱标准。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员介绍,根据绘制成功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牡蛎基因组由8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包含2万个基因,基因组数据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结论。

  张国范说,目前已验证的109 种锌指蛋白结构域在牡蛎基因组中均有发现,并且在整个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人类。这为解释牡蛎含锌量高的特点提供了基因组水平的线索。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等,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中国是牡蛎的故乡,分布有近20种牡蛎。牡蛎是海洋养殖年产量最大的类群,世界牡蛎年产量400多万吨,产值35亿美元。牡蛎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海洋内湾和近海水域藻华的调控有重要作用,养殖的牡蛎每年可固化150余万吨的二氧化碳。鉴于牡蛎优越的经济和基础研究价值,2008年 5月,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员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郭希明教授联合发起牡蛎基因组计划。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认为,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分子水平对生物的目标性状进行预先设计,有效解决了常规育种方式中周期长和准确性低的问题。

  据介绍,随着牡蛎基因组数据的深入发掘,有可能为有效改变牡蛎的生活习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提供更广阔的技术思路。张国范举例说,自然状态下的牡蛎会固着在船舶和管道表面,造成船舶阻力增加、管道堵塞等,这种特性使牡蛎被列为海洋污损生物之一。通过搜寻牡蛎基因组有望能够发现牡蛎附着变态调控通路中的关键受体,寻找经济有效的药物,诱导牡蛎幼虫跳过附着过程,直接发生变态而成为单体牡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该问题的解决,将造益于经济和国防。

  “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仅仅是个开始,在探索和发掘基因资源的万里长征中,我们只是迈出了比较坚实的第一步。”张国范表示,项目组下一步将站在战略的高度开发牡蛎基因组资源,抓紧对功能基因进行专利申请,全面解析牡蛎高抗性、高繁殖力基因机制研究,开展分子育种工作、基因产品开发和生物新材料等应用研究,提升我国贝类和海洋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