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邀请互惠生 有助改进“无计划性”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1:57  新京报

  

邀请互惠生有助改进“无计划性”思维
来自德国的互惠生Matthias Bach与互惠家庭的孩子一起玩耍。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暑期来临,互惠生这一较为新颖的项目更受到家长的关注。相比暑期将孩子送到托管班或英语班,互惠生进入家庭,不但能帮助家庭照顾孩子,还能将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文化带入家庭。同时,作为互惠生到国外家庭中生活,也成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新的选择。

  国际互惠生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记者从目前北京正弘互惠中心了解到,北京自今年开始推广入境互惠生项目(即国际互惠生来到中国家庭)。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近百家庭接待了外国互惠生,还有500个左右的家庭已经报名正在和外国互惠生进行联系匹配工作。

  “15年前,欧洲年轻人都希望去美国,但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感兴趣。随着中国互惠生项目的发展,通过中国境内互惠生机构的不懈努力,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互惠生对中国产生兴趣。”国际互惠生协会(IAPA)主席Jack Hompes表示。

  Jack Hompes告诉记者,互惠生项目的参加者通过与家庭交往,可以领略和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互惠生也是本国文化的使者,互惠家庭的成员可以了解他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孩子可以轻松学习外语。这种文化层面的交流会让家庭和互惠生都感到新鲜有趣并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由于不少家庭希望利用暑假让孩子与互惠生多交流,因此随着暑期来临,报名登记的家庭越来越多。正弘互惠中心负责人杨峥介绍,目前已有800多名国际互惠生登记报名,等待与家庭匹配。其中,来自英语母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占1/3,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非英语母语的欧洲国家占1/3,其余来自亚、非等其他国家。这些国际互惠生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一半互惠生是大学在校生,希望利用一年的互惠生活进行海外实习。

  ■申请

  两种途径可申请

  ●Jack Hompes,国际互惠生协会(IAPA)主席

  通常申请成为互惠家庭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专业互惠生机构,二是通过社交网站自己找互惠生。但即使双方不通过互惠生机构办理手续,双方所签署的互惠生协议和需要遵守的双方责任及权利,也要符合当地统一的互惠生规定。

  对美国等英语国家来说,成为互惠家庭要必须通过互惠生机构来办理有关手续,即先向机构登记自己的信息并提交申请材料,然后通过机构来匹配和完成全部接待互惠生的手续,否则就无法取得互惠生所需的J-1签证(文化交流类签证);而在欧洲如德国、荷兰等国,也存在互惠家庭与互惠生直接签协议并发出邀请就能成行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在双方有纠纷时就很难解决,因此不被国际互惠生协会提倡。

  ■ 互惠故事

  “这是我的德国哥哥”

  妈妈:王小璐 儿子:波波(7岁)

  互惠生:Matthias Bach,来自德国

  小区空地上,波波与Matthias组成的球队与别人激战正酣。斜传、进攻,两人配合默契,不时用英文夹中文对话,对于“临时哥哥”的球技,波波钦佩不已。

  7月初,王小璐家多了一个新成员,20岁的男生Matthias成为他的德国大儿子,也成为波波的哥哥。

  波波爸爸是香港人,王小璐本想让儿子上国际学校,但先生希望儿子把中文学得扎实些,于是选择了公立学校。为了让儿子更好地感受国际文化,王小璐和先生商量,请互惠生来家里生活。

  Matthias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庭。每次他带着波波一起出去踢球,波波都会挑着大拇指跟别人说:“这是我的德国哥哥。”

  王小璐感觉,Matthias来到家里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对家庭改变很大。最大的改变是波波,“以前他不怎么开口说英语,现在两人玩扑克牌都用英语。”王小璐笑着说。Matthias的心态也对波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玩牌时如果波波输了,会不高兴地说“我不玩了”。Matthias则拍着胸脯说:“我是幸运的,并不是我牌技好。”王小璐慢慢发现波波的心态也平和了。另外,Matthias的做事方式也对波波有影响,让波波独立性增强。比如Matthias会帮波波拼插玩具,但让他自己收拾。

  另一个改变是王小璐的教育方式,“我有时候生气想对孩子嚷嚷,你怎么又掉饭粒,你衣服怎么这么脏,Matthias很不解,他觉得波波已经很听话了。看着一年级的波波考了那么多分,每天还要写作业,Matthias Bach也觉得很奇怪。”王小璐说,有时她会和Matthias聊天,Matthias也会拿自己的家庭教育来举例。

  【感受】

  王小璐:非常幸运能找到这么好的互惠生。Matthias和国内的大孩子很不一样,会带着波波玩各种游戏,两人连比划带说。以后我们还会再请不同国家的孩子加入家庭。

  波波:喜欢和哥哥一起玩,他踢球很厉害,拼火车也很厉害,他可以教我。但是他打扑克和转呼啦圈就没我厉害了,我还能教他汉语。

  Matthias Bach:来中国以前就觉得中国家庭很和善,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和善。之前我也照顾过国外小孩,和他们比起来,波波很听话。我觉得中国家长经常管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有危险那也有危险,其实完全可以在告诉他们注意问题后让他们去尝试。

  ■ 家长提问

  Q什么样的家庭适合做互惠家庭?

  A:除了家庭要有一定经济能力来承担互惠生成本(每月约3000元)、能给互惠生提供独立房间外,互惠生应该适合所有有未成年(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对于1岁至10岁的孩子的家庭更适合,因为对孩子的外语提高和性格培养是全方位的收获。

  需要提醒的有两类家庭:一类是孩子在“小升初”阶段或初高中阶段的家庭,这类家庭孩子学习任务很重。另一类是和老人同住的家庭。

  Q怎么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的互惠生?

  A:首先,家庭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定下对未来互惠生的基本要求,比如家里有比较大的男孩子,邀请一个男互惠生就比较理想;英语口语特别好的家庭可考虑邀请英语母语国的互惠生,而英语交流只是很初级水平的家庭适合邀请非英语母语但本身英文流利的互惠生,因为他们更懂得学习英语的技巧。

  过分强调对互惠生学历、家庭背景甚至相貌等不利于选择合适的互惠生。

  Q互惠生到中国家庭后,东西方文化冲突会不会带来家庭矛盾?

  A:家庭和互惠生之间的最常见矛盾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真正的矛盾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大方向有两点。直接或间接:中国家庭如果对互惠生有意见,经常不好意思明说,而是通过各种暗示希望对方改进;而互惠生不太明白这种暗示,家庭就认为他们“不懂事”。建议直接表达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模糊或明确:西方学生习惯明确的计划性。比如家庭带互惠生一起外出旅游五天,互惠生也很高兴,但会问“这五天需要我做什么?什么时间需要我照顾孩子?”,而家庭可能说:“你跟着我们一起玩就行”。这样让互惠生很无奈,因为他(她)希望明确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然后自己单独去游览感兴趣的地方。建议中国家庭能明确的事尽量事先明确,这也有助于改进中国家长思维中“无计划性”的弱点。

  解答人:Arne Eichberg,美国互惠生协会面试官;杨峥,北京正弘互惠中心负责人

  ■ 家庭建议

  根据互惠生能力分担其责任

  ●王女士,儿子伯康5岁,家中有新西兰互惠生Gabrielle Dowland

  沟通很重要,如果家里没有人懂英文会比较困难。中国家庭可以给互惠生提供比较好的条件,生活上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他们毕竟是大学生,也很年轻,不要给他们太多责任,因为对环境不了解,最开始不要让他们单独带孩子出去玩,要根据能力来分担责任。他们有些习惯是需要去包容的,比如世界杯期间互惠生会和朋友去酒吧看比赛,很晚回来。我觉得可以理解,所以在她和我沟通时,就同意让她去了。

  对互惠生不用太“客气”

  ●Arne Eichberg,美国互惠生协会面试官

  互惠家庭最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合理的期望值:互惠生进入家庭后,不要期望孩子能很快在英语上突飞猛进,小孩子在与互惠生共同生活和游戏过程中,培养对英语的感觉最重要,他们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应用;此外,互惠生所带给独生子女性格方面的变化将更可喜,因此不要过多干涉互惠生陪伴孩子的过程。比如互惠生可能会带领孩子一起收拾房间,家长应该鼓励而不是替孩子做。

  另一点是对互惠生不能太“客气”。互惠生核心特点是家庭成员,既非雇员又非客人,家庭可以明确要求互惠生去做什么,互惠生也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互惠生当成外国客人反而会造成隐患。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许海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