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栽梧桐 再引金凤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4: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如何栽梧桐再引金凤凰?
破解“人才之困”,关系深圳前途。 记者轩慧摄
如何栽梧桐再引金凤凰?

  而立深圳 路在何方之人才篇

  开篇语

  30年前“孔雀东南飞”最时髦30年后不少人才因为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原因离开

  8月26日,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日子。30年,对人来说,是“而立之年”,而对一个城市,大抵也是如此。过去30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创造了无数个第一。30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辉煌的历史无须赘述。

  而立之年后,深圳该怎么走?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这都是一个重大命题。

  经济基础也好,产业结构也好,面对未来,深圳有着太多的优势。但是,与过去30年相比,深圳不同了,其开拓精神在弱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土地空间变得狭窄,未来深圳靠什么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报在8月26日之前将推出“而立深圳 路在何方”系列报道。

  看过电视剧《命运》的人,肯定会对剧情中市委书记宋梓南求贤若渴,巧遇为2000多名职工生存而上访的雷伴武,而后夜访深谈挖人才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剧情。筑巢引凤,短短30年间,建市之初,中专以上学历人才仅4000人的边陲小镇——深圳,一跃而成为人才争相扎根的国际大都市。

  昔日,年轻的深圳似乎是个金字招聘,大批人才“孔雀东南飞”,人们以到深圳工作而自豪,只要在这里立足,似乎就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过去30年,对人才的超强吸附能力,是深圳取得今天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但30年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深圳,对很多打工者来说,似乎变了。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变成了“孔雀东北飞”。据统计,2002年以来调离深圳大学的教授、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已有19人,中兴通讯公司在深圳搞研发工作的高端人才有70%~80%要求调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一批国内知名教授近年来也纷纷离职。企业高端人才亦然,如深圳物流行业近年50%高管人才流失到上海、苏州、广州等地。

  深圳,怎么了?

  文\记者廖嘉明、鲍文娟

  故事

  打工作家诠释“深圳梦想”

  “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26年前来深圳打工的安子现在管理着拥有四家直营店和40多家连锁加盟会的公司

  与26年前不同,今天的安子有人称呼她为安董、安总、打工作家……但她坦言最喜欢的称呼是安姐。凭借着自己的经历激励了无数青年打工者的安子现在不仅仅在家政领域里创造岗位,更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为外来劳务工服务。

  1984年,16岁的安子随表姐来到深圳打工,过了半年流水线工人生活的安子很快就意识到,这里是充满机会的地方,但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技能,人只能像大海里的一粒沙子,渺小而茫然。于是,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重新学习。

  1989年,她终于如愿地考上了深圳大学成考班,在那她看到了一句改变她一生的话: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这句话把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一下子解开。”安子说,“深圳就是一个什么都允许去尝试的地方,我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重视的人,而不是机器。”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而“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这句话,通过她的文章,也成为了鼓励千万外来工奋斗的动力。现在的安子管理着拥有四家直营店和40多家连锁加盟会的公司,深圳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昔日

  在特区,输也输得痛快

  “到特区去”成为当时时髦的词语,不少日后叱咤风云者在这里找到自己意气风发的新起点

  安子的故事曾经激励过一代打工者。人们通过她的故事,知道在深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但对深圳来说,等待人才成长还不够,还需要引进人才。

  原市侨办主任、党组书记、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余荣光,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分到市委组织部任办公室主任。深圳国画院首位院长王子武,就是其全力举荐到深圳的人才之一。当时,很多人质疑,工程技术人才缺,招画画的干啥?余荣光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特区经济是知识性的,文化升华经济,经其挽留,王老亲自组建深圳国画院,为深圳培育了一代国画新秀。

  王子武只是深圳引进的数以万计的人才之一。

  1979年~1981年,深圳从省直单位和广州、惠州等地选调1554名干部到全市各部门任职,他们由此成为深圳的“拓荒牛”。而1982年起,经省委组织部同意并经中组部批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进干部,先后四次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公开招聘和商调了10129名干部,为一大批单位招到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深圳的当年的人才政策虽然而今看来已是寻常,但当时引起的震动可是不小,不少均是开了全国先河。

  在特区有这样一种氛围,就是输了,也比在其他地方输得痛快,输得服气。“到特区去”成为当时时髦的词语,人才流动的“孔雀东南飞”现象逐步显现。不少日后叱咤风云者在这里找到自己意气风发的新起点:万科的王石、华为的任正非、三九的赵新先、海王的张思民等。

  转折

  房价压碎“深圳梦想”

  “深圳是个不错的城市,但人总要现实一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很多人来说,深圳意味着梦想,可是到现在,不少来深圳的人发现,自己的“梦想”还真的只是“梦想”,黄恒就是如此。

  2005年,初到深圳的黄恒像前辈一样意气风发,重点本科院校毕业,入职名企,头衔是软件工程师,在别人眼中稳定、高薪,有前途。

  但现实让他意识到要在这扎根,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并不容易。工作两年,黄恒好不容易攒了6万元,想着再好好工作一年,争取一年后存到10万元出头,然后就在关外首付买一套房。

  结果,深圳和黄恒开了个玩笑,2007年,深圳房价疯涨,均价涨到17350元/平方米,购房一事搁浅了。

  2009年,与黄恒相恋几年的女友决定和他分手,原因无它——没有房子。

  “没有银子,何来房子?关外的房子动辄15000元/平方米,手中攥着十几万元根本就连首付都付不起。”他自嘲说。黄恒只好黯然收拾行囊,坐上北上的火车。

  现在的黄恒,已在武汉中心地段买了房子,月入6000多元,过着轻轻松松的日子。“深圳是个不错的城市,但人总要现实一点。”他说。

  析因

  孔雀缘何改变飞行方向?

  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对高端人才的住房保障、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不完善

  实际上,黄恒的遭遇在深圳年轻人中,每天都在上演。

  现在,许多高端人才和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已不再把深圳作为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深圳降至列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之后;据统计,2004年~2008年平均每年调出深圳的人数已达数百人。

  市政协调研的一组数据更是让人吃惊:2002年以来调离深圳大学的教授、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已有19人,中兴通讯公司在深圳搞研发工作的高端人才有70~80%要求调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调研显示,这些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对高端人才的住房保障、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学术交流、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不完善。

  如何破解人才之困?这关系着深圳第二个30年发展的前途命运。

  出路

  打造高端人才载体,巧借“外力”

  在过去的20多天,深圳在源头创新领域再布两着重棋。7月13日,光启研究院成立;7月26日,市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在深组建深圳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前者将致力于涉及新材料、传感与网络、光子集成与智能“片上实验室”等未来国际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研发;后者则着力发展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引金凤凰,就得先栽梧桐树。作为第一家落户深圳的国家级研究院所——筹建于2006年的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可以说是市政府“栽梧桐、引凤凰”的成功范例。该研究院成立后,巧借“外力”成为深圳补源头科研“短板”、吸引高端人才的法宝之一。

  “全国科研人才分布不均有历史遗留因素,深圳的高端人才载体严重不足是难以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科院深圳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深圳到底能不能搞科研?”研究院筹建之初,这位原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遇到了不少这样质疑的声音。但时间证明先进技术研究院模式在深圳是行得通的。去年,研究院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广东省科研院所第一名,更主持973重大基础项目一项,实现了深圳市零的突破。

  “事实证明,深圳的土地还是可以的,人才还是乐意来的。”樊建平认为,“以深圳的GDP总量,成立10所重量级大学也不为过,有了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平台,才能吸引人才。”

  “20年以前,有车有房可以把人才吸引过来,但现在的人才看重的是发展事业的环境。”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会议上,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局长王敏表示,发展产业环境、人才载体吸引高端人才,对深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创新至关重要。

  近年来,为了减少与内地其他城市的差距,深圳一系列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不断出台。2008年出台人才“6+1”政策,高层次人才可获得住房补贴、配偶推荐就业和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政策出台至今,人社局表示共为高层次人才发放住房补贴296人次,发放金额3244万元;受理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申请13人,已指令性安排3人;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8人。

  今年4月底,更出台让“夹心层”翘首期盼的深圳“人才安居工程”。深圳第一次把中初级人才纳入政策范围,各项住房补贴将覆盖从院士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其中博士每月可获得房租补贴1000元,学士也可获得每月200元的补贴。

  本土造血,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

  “深圳未来人才战略重点是本土培养及海外的留学生队伍。”在光启研究院的成立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路明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本土人才”之困就成为当时不少有先见者关注的焦点。除了深圳大学外,深圳高等教育是否还需要加把火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

  2007年5月,深圳正式全面启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经教育部批准后,南方科技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合作办学,而委托中科大少年班招生系统代招的50名新生,最快今年9月份便可入学。

  对于这所正在筹建中的大学,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目前已确定加盟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创校骨干教师的部分名单,可谓是星光璀璨。

  该校还计划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30位特聘教授及其团队,引进的特聘教授的待遇与香港地区大学的教授相当。

  而根据,近日公布的南科大首期教改班简介,南方科技大学不求全而求精,将“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市政府对这所学校给予了厚望,希望借此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