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京昆的“文华”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6:36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齐铁偕 端木复见习记者李峥

  上海昆剧团精华版《长生殿》和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即将由中宣部组织赴全国各地巡演,消息传来,两剧的编导演欣喜万分,力争以更好的演出质量冲刺新一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

  在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单项奖评选中,《长生殿》和《成败萧何》双双获得“文华大奖”,两剧主演蔡正仁、陈少云分获“文华表演奖”。《长生殿》和剧中唐明皇扮演者蔡正仁还分别荣登“文华大奖”和“文华表演奖”榜首。

  这样的“双喜临门”,梨园未曾见,对沪上菊坛来说,也是头一遭。

  剧本短了 票房涨了

  2小时26分钟,这是昆曲《长生殿》300余年经久不息艺术生命中短暂的一瞬,却是精华版《长生殿》让“文华奖”评委们折服、令无数观众震撼的长度。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介绍,精华版来自全本《长生殿》。2005年12月,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43折 《长生殿》开排;2007年5月,全本《长生殿》在兰心大戏院分4次上演,演出长达12小时。

  全本《长生殿》由唐斯复整理改编,曹其敬任总导演,“大官生”蔡正仁领衔,张静娴、刘异龙、方洋等艺术家宝刀未老,更有昆曲新秀张军、黎安、沈籦丽、余彬等加盟。古戏成新剧,从古到今,从继承到创新,古老昆剧“曲高”但不再“和寡”,面貌一新的《长生殿》首轮20场演出就吸引了逾1.2万观众。从北京故宫到台北故宫,从杭州洪癉故居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昆曲水磨腔成了风靡时尚,仅保利剧院一家就赢得了125万元票房。

  票房好、口碑佳,但却回避不了数百万元投入的压力;每次巡演,都需出动百余号人和数辆加长卡车装载的舞美道具。况且,如今又有多少观众能够奢侈到一掷12小时去看完全本演出?要收回投资,要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就必须 “放下身段”,萃取精华,使《长生殿》常演常新。

  机会来了。去年中国昆剧节组委会规定,参赛大戏时长不得超过3小时;今年 “九艺节”更要求演出控制在2小时20分钟左右。于是,剧组提刀挈斧,开始了艰难的浓缩过程。

  亲手砍掉饱含心血的词曲谈何容易,但他们做到了。脱胎于全本的精华版将表现李、杨爱情的《定情》、《密誓》、《惊变》、《埋玉》,与体现“安史之乱”时代背景的《权哄》、《合围》、《进果》糅为一体,悲剧感染力大大增强。

  千锤百炼《长生殿》,回望来路不寻常。从传统折子到全本大戏,再到萃取全本菁华,做的不仅是一个精简版,用“文华奖”评委的话说:“这是传统戏剧在传统基础上向新方向发展的范式。”

  人情厚了 戏份重了

  昆曲《长生殿》的旧戏新编让人们发现了传承创新的无限魅力,京剧《成败萧何》则是今人编写的“古”戏,展现了海派京剧与时俱进的艺术生命力。

  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介绍,2004年纪念梅兰芳、周信芳110周年诞辰活动,引发了他们再创麒派戏的想法。有人建议,老院长周信芳生前名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曾留下了“万人争唱萧相国”的美谈,却只演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前半句,何不将那后半段故事讲完?

  于是,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从史书、宋元笔记和网络文章中搜集相关资料。当总计42万字的资料放在剧作家李莉面前时,已是2004年夏天,年底京剧节就将在上海举办。李莉被关在教育会堂宾馆奋笔疾书,却突然得知自己12岁的女儿被查出胸脊椎35度弯曲。再三思量,李莉托付好延医诊疗的事宜,又投入到萧韩遗恨千古的剧本构造中。

  36天剧本脱稿,20多天内作词谱曲完成,剧组的排演时间只剩20天。剧本唱词出炉前,导演石玉昆就给演员讲角色、讲故事,帮大家提前进入状态。彩排那天,演员一个接一个忘词,而两天后《成败萧何》就要公演并在央视向全国直播。孙重亮说,首演那天他心中忐忑,愣是在剧场外踱步了2个多小时,直到听见谢幕爆发出的掌声,一颗心才算落地。

  为保留麒派原汁原味,麒派老生陈少云领衔出演萧何,风格唱腔和表演范式尽量遵循地道麒风;而韩信却一反由武生担纲的惯例,请来裘派花脸安平,塑造出既英武又悲情的新韩信。这本讲述“杀韩信”的戏,不知让多少台下观众热泪盈眶。安平也说:“我自己每次演完下台都是泪流不止。”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编剧李莉谈到《成败萧何》在情节和人物上的创新时说,“如果我只是写一个可恨的萧何,写一个搞阴谋的韩信,写他们之间勾心斗角,那么这部戏,对现在的观众没有多少意义。”

  对“意义”的追求,让萧何与韩信突破传统戏中的平面性格: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好坏,却体现了现代戏剧的审美追求,和对人性超越历史和道德评判的深入开掘。

  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充满了现代话剧意味的京剧营造了一种京剧中少见的人性悲剧,这正是它摆脱了传统京剧对人物塑造的局限后获得的升华。

  公演逾百场的《成败萧何》,一路几经修改打磨。为虚构人物萧静云的去留,编剧李莉不辞辛劳写下了两种方案;为参赛“九艺节”,孙重亮带着录像赶赴北京找了50多个专家反复座谈研究,最终听取专家意见,在韩信逃走萧何需要换装的那一幕充分发挥京胡的作用,使之成为点睛之笔……这种谨慎的修改直到现在仍未停止。中戏教授张关正曾就此赞许道:“同样的戏,上京就是不一样,能够排出味儿来。”

  新意足了 “古味”浓了

  评论家龚和德曾评论周信芳的表演艺术:“争取民众,体贴观众,强化综合,创造了整体的演剧观。”如今《长生殿》与《成败萧何》折桂,也恰恰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郭宇认为,昆曲无论怎么改,都必须以传统为精神内核。为了留住传统,上昆注重调动老一辈艺术家的资源,先后给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梁谷音、刘异龙、张铭荣、张洵澎等国宝举办传承专场,实行手把手的传帮带。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给昆曲传承发展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毕竟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寻找属于我们这个剧种的表现形式。把老戏当新戏搞,就是为了让当代人、让今天的社会接受昆曲。”郭宇说,为此他在上昆特别强化了创研部的职能,改变了原先业务科包办一切的做法,希望集思广益,更充分地调动起全团上下的积极性。

  继承还要创新,继往方能开来。《长生殿》外,他们还在全国首次排全了“临川四梦”。其中仅一部《牡丹亭》,就推出了完整版、青春版、明星版等。如火如荼的昆曲演出“玩转”了全国。他们还与苏州戏曲博物馆签订了合同,并欲借此平台把昆曲演给全世界。郭宇动情地表示:“我希望能最大化地呈现出昆曲的迷人魅力,让观众与昆曲的每一次亲密接触都是一场恋爱。”

  同样,《成败萧何》的成功也非偶然。文化部艺术司有关负责人评价说:“(作品)走出了狭窄的创作观念,以对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为切入点,深刻的人文精神为支撑,使作品的文化品位大为提升。”

  如今上京积极培养起用了一批新编剧,将他们安插在艺档室、行政室等各个岗位磨练。不仅编剧自身能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与实践磨练,也能更好带动起大家一起参与创作。孙重亮自豪地说:“在我们剧院里,无论是编导还是舞美,也无论是明星还是龙套,大家都能在创排时积极给出意见。《成败萧何》等作品的成功是上京人集体努力的结果。这种‘一棵菜’式的团队建设,也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成败萧何》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高度评价上海京剧院以 “麒派演剧精神”为创作主导,始终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力作,同时又不断推出优秀的戏剧人才的模式。他们说,从《曹操与杨修》一直到《成败萧何》,体现了艺术家和创作者对我们民族审美精神、文化精神的执着追求,也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上京现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创作出体现上海原创能力和艺术水平的精品力作,如何以特色化、个性化的“上海制造”品牌立足于全国和世界,上昆与上京的“文华”之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新意足了 “古味”浓了

  继承还要创新,继往方能开来。《长生殿》外,上昆还在全国首次排全了“临川四梦”。其中仅一部《牡丹亭》,就推出了完整版、青春版、明星版等。而上京从《曹操与杨修》到《成败萧何》,均体现了艺术家和创作者对民族审美精神、文化精神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值得关注的“上京现象”。 (详细报道刊第3版)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