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川西牛灯写真:“我想让它一代代传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15: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成都8月2日电 题:川西牛灯写真:“我想让它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 徐杨祎

  冲天的犄角、铜灯般的双眼,四蹄像柱头落地,全身黑缎似的光滑,在犁田人的吆喝下,“牛”喘着粗气似地,低着头往前使劲拉着犁铧……“对的,头要再埋低一点,步伐要再稳一点”,66岁的永盛牛灯传人付俊桃正在对扮演“黑牛”的徒弟黄建嘱咐技巧要点。记者2日走进成都温江石磊社区,一睹川西永盛牛灯的精彩。

  川西牛灯,是流传于川西平原民间的民俗表演艺术,付俊桃所属的温江永盛牛灯一支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伴有山歌清唱的永盛牛灯,其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别具地方风情。它一般由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模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贺丰收和来年好运。

  七八岁时的付俊桃便跟随当时的牛灯队伍,走村窜乡。“那个时候我对耍牛灯有着笃厚的兴趣”。提到年少时的经历,付俊桃苍老的脸庞上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经过“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多年的蛰伏,改革开放后,付俊桃与同村几个热爱牛灯的乡邻重组了牛灯队。逢年过节,拜年祭祀,方圆十几里又重新看到了永盛牛灯的影子。“以前耍牛灯,一块麻布、一个簸箕、一把蓑衣草就扮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像。”

  如今的永盛牛灯已经扩展到了25人,在专家的指点下,重新添置了耙子、犁铧、横笛等道具,就连牛灯也是耗巨资全新打造。表演内容经过付俊桃和年轻一辈的设计,增加了“闹新春”、“四牛争春”等全新的节目。36岁的黄建对记者说,“现在的牛灯,连牛蹄都全部包上了,隔远了根本看不出来是人扮的。”

  六组村民刘崇秋告诉记者,他们全家都喜欢看牛灯,尤其是牛灯越耍越像越耍越规范,“我家的小孙子每次放假都要回来守着看牛灯,小朋友们一般都是追着‘牛’跑”。

  按理说,人员扩充、道具更新,永盛牛灯更是入选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舞了一辈子牛灯的付俊桃却依然担忧牛灯的未来。他说:“现在愿意来舞牛灯的人越来越少了,黄建他们也都快40岁了,以后怎么办呢?”

  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变,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牛灯文化的扶持力度,但舞牛灯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别人出去做一天的工就能赚100多,肯定不愿意来参加牛灯队了。”黄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来参加牛灯队,训练需要时间,登台表演也需要时间,“耽搁两三天,就是几百块钱。”

  离开时,付俊桃拉着记者的手说,希望能够找到愿意舞牛灯的年轻后生,“我想让牛灯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看得到。”(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