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壮丽的史诗 永远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18:33  东方网-文汇报

  在世界的坐标上,她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肥沃黑土带之一。

  在中国的版图上,她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

  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蛮荒。几代中国人在这里写下悲壮而辉煌的拓荒史诗。

  60多年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她每年产出的商品粮可以供应一亿人口。

  今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追寻那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

  寒冷、偏僻、荒蛮、瘟疫,曾是历史上北大荒的代名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

  当历史的时针转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之后,新中国的拓荒者,开始一批又一批地向荒原发起集团式的进军。

  他们,是14万名复转官兵,20万名内地支边青年,54万名城市下乡知青,10万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0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等。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人们这样概括北大荒精神。

  如今的北大荒,已经从一片蛮荒之地变成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她的耕地已拓展到4000多万亩,如果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可以排21位。

  她去年的粮食产量达到330亿斤,其中商品粮总量就占305亿斤,那是一亿人一年的口粮。

  她累计生产粮食3590多亿斤,累计向国家贡献商品粮2760多亿斤。

  如今,北大荒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是1984年的60多倍!平均亩产1100多斤,是1984年的3.5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北大荒的希望,更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或缺的保障。

  “中国农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将更严酷。逆水行舟,我们不前进就难免被淘汰出局。要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北大荒人正走在新的拓荒路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党委书记隋凤富说。

  从现代化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大”在用产业思维构筑强大竞争力。

  在北大荒,农业不再是“孤军奋战”,新的集约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让北大荒由做大向做强进军。

  从现代化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大”在传统农区实现城镇化的奋力转型。

  现代化大农业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农场职工收入的增加、提升生活质量的渴望,使北大荒加速城镇化水到渠成。

  当年拓荒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成真,在不断被新的梦想超越。

  从现代化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大”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探索。

  北大荒人正构筑与周边农民携手共进的大舞台。

  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舞台——

  3年之后,农场带动周边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00亿斤,等于“复制”了一个北大荒!

  北大荒113个农场与全省65个县的45个唇齿相依,充分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将助推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是一幅崭新而恢弘的蓝图。

  这是又一次意义深远的拓荒。

  这也是时代的聚焦——新一代拓荒人能否作答?

  答卷正在书写。

  未来必将更美!

  新华社记者陈二厚范迎春朱立毅姜锐

  (据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