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座便桥 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20:13  兰州晨报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小岷江上中铁十一局为当地村民新建的桥。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铁道建设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忘造福当地百姓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精心打造绿色兰渝工程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工地建设者们过春节时悬挂的大红灯笼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24岁的重庆女孩扎身建设工地
一座便桥述说民企连心的故事
木寨岭隧道雏形已现

  兰渝铁路在建设过程中,路地关系的和谐是各个工区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的必修课。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各个工区不惜投入巨资,为当地百姓捐资助学,修桥建路,使当地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难忘睡热炕的日子

  作为中铁隧道集团八工区的先遣技术人员,杨刚永远也忘不了刚进入工地时老乡让他们睡热炕的日子。

  2009年底,作为先遣人员,杨刚等七八个人从广州出发,生平第一次到了大西北,进驻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贾河乡绿院村的一个山沟里,负责八工区的前期踩点和建设工作。当时的北方正值严寒的冬季,与广州相比,气温相差近20℃。长期在南方生活的杨刚等人根本没有料到这些,他们来到绿院村时甚至连冬季穿的衣服都没有多带几件。

  “由于工地才开始筹建,各种设备尚未运来,甚至连烧水的设备都没有。大家只能在十分简陋的工棚里凑合着,洗脸刷牙都用刺骨的凉水,连一点喝的水都没有。”杨刚回忆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绿院村的六七个老乡看到这些情况后,竟然主动来到工棚,把我们请到了家中,给我们烧了开水并做饭吃。到晚上还给我们腾出房子,把火炕煨得热热的,让大家住下。没有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当时睡在热炕上的那种幸福和感动。”杨刚说,“老乡的那种朴实和真诚,让我们几个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后来大部队陆续开进大山,我们也搬进了自己修建的板房中继续开展新的工作。”杨刚眼眶中含着动情的泪花说,“但是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睡热炕的日子。 ”

  沿线村民的希望

  由于长年受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兰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村民们的生活基本仍处在温饱线上,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也十分艰苦,一些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到了极限。

  看到这些情况,八工区率先拿出1万多元,帮助村小学改善教学条件。后来,各个工区都先后为自己所在工区附近的学校捐资,奉献爱心。二工区向老幼店村小学捐助1万多元的教学用具,六工区不仅向驻地所在的上罗小学捐助了1万元现金,同时还向学生捐赠了书包和书籍等。七工区支部书记李卫星听说工区所在地的理川镇下马龙小学条件不好后,当即决定捐款1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条件,同时还出动了工区的机械设备,将下马龙小学的操场进行了平整,用弃渣给孩子们平出了操场并打上水泥,让孩子们在雨雪天里不再受泥泞湿滑的困扰。

  中国铁建十一局兰渝铁路指挥部三工区附近的甘江投乡通北口村有一口老水井,由于村民较多,这口水井长时间以来不能满足村民用水的需要。三工区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在工区开挖的水井接了一条管道,直接通到了通北口村。

  “各个工区这么做,只是想给老乡们一种希望,一种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希望。”中铁隧道集团党工委副书记张洪涛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就如同兰渝铁路的开工建设带给百姓们的希望一样,我们只是想用实际行动让老乡们感受到,随着这条铁路的贯通,今后他们的日子会有更大更好的希望。”

  弃渣填沟的希望

  临江铺乡,是宕昌县介于212国道和小岷江沟地边上的一个经济落后的乡镇。对每逢赶集就拥挤不堪的马路市场,这里的人们还记忆犹新。“不是我们不知道马路市场的危害,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提起往事,临江铺乡党委书记袁虎清很是无奈地摇头说,“但今后就不一样了,我们这里将有一个几十亩地的大市场。”

  兰渝铁路开工后,精明的袁虎清看到了一个机会:“为什么不用打隧道的弃渣给乡亲们填出一个大市场呢?”袁虎清多次跑到中国铁建十一局兰渝铁路指挥部协商,请求将十一局三工区开挖隧道产生的弃渣拉来,填入212国道和小岷江边上的那块沟地中。他的想法得到指挥部领导的赞同,在我们采访的时候,数十万方的弃渣已经填在指定的地方,那块希望中的土地正在一米一米地扩展开来。

  “全部完工后,这里可以形成一块面积为60多亩的空地用来兴建一个超大的市场。以后逢集的日子,老百姓再不用把国道当成市场了。”袁虎清兴高采烈地说,“根据估算,填出这样一块地大约需要几百万方土石,耗资上百万元,这在以前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工区来说,这样做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能为当地百姓做点贡献,值了!”面对上级节约成本的严格要求,中铁十一局兰渝铁路工程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李延芹这样说。

  一座便桥的意义

  在临江铺乡境内的山沟里,一条奔涌的小岷江将该乡周家峪村、黄家村两个藏族村隔到了南岸。长期以来,这两个村的1700多名藏族同胞只能凭借一座木质的小吊桥互通邻里。经过岁月的剥蚀,如今,这座建成已有20多年历史的老吊桥已破败不堪,一米来宽的木质桥面甚至连摩托车通过都显得有些无法承载,生活物资的运送也只能靠人背畜驮。虽然临江铺乡政府也曾多次打报告请求县上拨款重修吊桥,但苦于县上财政紧张,修桥的事一直没有着落。

  看到兰渝铁路建设大军的到来,乡党委书记袁虎清灵机一动又萌发了一个“好点子”:“如果能用弃渣为这两个村子填一条路,该是多好的事呢?!”他再一次想到了中铁十一局。

  “十一局三工区在我们乡有几处弃渣点,其中一处的选址就在周家峪村、黄家村临近的小岷江北岸。在我们的请求下,三工区将这一弃渣点移到了南岸。”为了倒渣方便,三工区又在这里架设了一座横跨小岷江的便桥。

  “这样既为两个村的村民进出修通了一条路,也是在小岷江上修了一座永久的桥。”袁虎清心里的如意算盘打“响”了,“在便桥修通的那一天,村民们的那个高兴劲啊,别提了!”

  “为了建这座桥,三工区不惜巨资投入了60万元。”三工区项目经理尹道林说,“虽然弃渣场的移址和修桥都增加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看到给两个村子带来的实惠,大家都觉得真是太值得了。”

  在袁虎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小岷江边,看到了这座于去年6月建成的桥梁。这座便桥整个桥身为钢结构,辅以水泥基础,与不到十米远的老吊桥相比,显得非常结实,也显得格外醒目。站在桥头,远望笼罩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的小山村,一种亲切的温暖如欢快流淌的小岷江从心底流过。

  “以前,由于桥不通,两个藏族村里没有一辆摩托车。从便桥修好到如今,村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购置了40多辆摩托车和20多辆农用车。同时,桥梁建成后,县上又为两个村子建设了一条15公里长的沙石路,解决了两村村民多年来的行路难问题。”袁虎清不无自豪地说,“有了农用车,村民们种地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还承担了一些兰渝铁路建设所需的沙石料的零散运输任务,形成了创收。”

  桥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承载者。兰渝铁路全线共有大小361座桥,但在开工建设中额外产生的这座桥对兰渝铁路沿线两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来说却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或许正如不同寻常的兰渝铁路本身一样,必将给沿线无数个小山村带来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文/本报记者 宋维国 刘健图/本报记者 蒋生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