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年马山壮族会鼓响动世博 鼓队队员年纪最大72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06:41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记者 莫艳萍

  8月2日上午10时,上海世博园区宝钢大舞台外,气温已过35摄氏度。

  这天开始的广西周恰遇上海今年最高温的时节,行人在室外行走,仿佛身处炉中,被炭火炙烤。

  炙热的阳光下,54个肌肉结实、皮肤黝黑汉子,身着黑红两色民族服饰,或击鼓、敲锣,或击钹,舞得神采飞扬。

  虽然早已汗流浃背,但见手起槌落,17面大鼓咚咚作响,激越张扬,引得来参加广西活动周开幕式的各方嘉宾纷纷按动快门。

  这支“得意高调”的鼓队就是响当当的马山壮族会鼓队,他们敲打的正是有名的“振世之鼓”。

  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与马山三声部民歌、扁担舞一起被誉为“马山三宝”。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马山会鼓表演已成了当地佳节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每个屯都有一至两面鼓,多的有十几面,据说生有男孩的家庭基本都要做一面鼓,整个马山县的鼓大大小小估计不少于600面。

  会鼓制作一般要花1个月时间,鼓壳选用生长时间长、木质较坚硬、且粗大的樟、榕、枫等原木,锯成长约1.5米的木段,再挖成空心。鼓面选用纯正的牛皮鼓,用竹篾、铁丝从四周拉紧后晒干而成。鼓的声音洪亮、浑圆、厚重。

  很多鼓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带来上海世博会表演的这17面鼓就很有历史。最大的“鼓王”有450岁,重500多斤,用樟木和两张黄牛皮制成;最小的鼓也有5岁、100多斤。

  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震动四面八方。会鼓套具除了主角鼓,还有配角锣和钹,声音十分清脆。

  下一页第 [1]

  “响鼓不用重力敲”,敲打会鼓很需要技巧,一般人从不会到熟练,通常需1个月时间。

  来上海世博会演出的马山壮族会鼓队2003年组建,在当地很有名气,队员基本都是农民,平时在家务农,养鸡、鸭、羊、牛,种玉米、稻谷,农闲时才每晚聚集起来练习。

  此次来上海,有54位队员,清一色男子,平均年龄45岁,最大72岁,最小35岁。

  鼓队参加的重大活动已经数不清。2008年南宁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作为南宁市12个县区惟一的一个迎奥运圣火表演队伍,马山会鼓队甚至还出动了100面鼓共300人为圣火交接仪式助威。但当今年6月得知要来参加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演出时,队员们还是相当激动,有些人甚至几天睡不着。

  广西活动周的6天内,他们每天要表演两场,一是在庆典广场的《欢腾广西》中出演,二是参加《声动广西》踩街巡游。

  “我们敲打鼓后,有时候天会下雨”,这原本只是句玩笑话,没想到却真的带来了雨。8月1日中午开始,连日酷暑高温的上海居然阴下来了,下午4时左右,稀稀落落下起了小雨。

  马山会鼓队中年纪最大的72岁马山农民覃理毫,是个出身会鼓世家的鼓手,打起鼓来容光焕发,技术相当棒,体力和反应不亚于年轻人。“这样的高温怕什么,我们是越打越兴奋,越敲越精神,越舞越有劲,以后我们还想打进东南亚呢!”覃理毫非常期待这一天。

  上一页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