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鄂尔多斯农牧民走出草原发“羊”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12:53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常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县)在历史上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宝地,但后来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和超载放牧,到上世纪中叶,那里风沙肆虐,荒漠化程度很高。为了治理生态,本世纪初,伊金霍洛旗开始鼓励牧民进行舍饲圈养。现在,农牧民不仅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更依靠全新的养殖模式发起了“羊”财。今天的节目将带您走进几位农牧民的家庭,了解他们移民搬迁后的生活。

  40多岁的韩平原本是一位草原牧民。在移民搬迁之前的几年里,草场大面积退化导致羊群食物来源严重不足,韩平和妻子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赶着羊群四处觅食。从2000年开始,旗里开始实施退牧还草政策,韩平老家所在的草场成了禁牧区,他们不得不在晚上偷偷放羊。羊养得艰难,家里的日子自然过得也不如意。

  韩平说:“那时候天天放羊,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养了100多只羊。那时候草场严重沙化,一年只能赚1万多元(人民币),羊每天最少要吃12-13个小时才能吃个半饱。人很累,羊也特别累。2000年实行禁牧,我们偷偷地晚上放,把羊‘教育’得早上不吃草晚上吃草。”

  2007年,伊金霍洛旗在苏布尔嘎镇建了一个移民新村,韩平一家五口人住进了90多平米的新瓦房,院子里有占地几十平米的羊圈。为了方便农牧民养殖用草,新村专门开辟了一个占地660多公顷的饲草料基地,并为农牧民发放了种植补贴。这样一来,不仅羊群的食物来源得到了保障,农牧民的养殖成本也降低了。韩平的妻子杨毛青说,现在她一个人每天只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把羊喂好,自己的闲暇时间充裕了很多。而韩平则腾出手来到外面跑市场,为自家产的羊毛、羊羔寻找买家。杨毛青说:“每天喂三顿,两个半小时就够用了,以前在草地散养的时候要放半天。现在其它时间就可以用来缝十字绣、做家务。现在圈养对我们来说很轻松,赚的又多。”

  目前,在苏布尔嘎镇的移民新村里有180户像韩平一样的农牧民。他们不再在草场上散养放牧,开始进行舍饲圈养,过着收入稳定、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实际上,移民行动一开始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情,许多农牧民几代生活在草场上,适应了自由放牧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城镇生活并不向往。但几年下来,前后比较自己生活上的变化,走出草地的农牧民很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现在已是苏布尔嘎镇养殖能手的刘飞亮这样说:“有的农牧民为什么不适应?因为我们大都没什么文化,(不知道移民出来之后该怎么办)。搬迁移民是好事,搬迁出来搞绒山羊养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哪一家挣的钱都能比老家翻几倍,过去老家的日子很不好过。”

  刘飞亮提到的绒山羊是苏布尔嘎镇在这个移民新村重点推广的养殖品种,绒山羊的产绒量高、绒质优良,不仅在内蒙古的市场上十分抢手,更是销售到陕西、甘肃等地。刘飞亮说,浑身是宝的绒山羊的确使移民出来的农牧民鼓起了腰包。

  刘飞亮说:“以前都是养普通山羊,基本没成本,但是效益也不大,一年养一只羊就赚个绒毛钱100块钱。现在养殖的成本,一只羊一天1块钱。现在羊绒能卖160块钱一斤,一只母羊一年生两只羊羔,一只羊羔最少也能卖2000块钱。”

  如今,在苏布尔嘎镇的移民新村,农牧民总共养殖了一万多只优质绒山羊。在刘飞亮等人的倡议下,镇上为这里的绒山羊注册了商标――“敏盖”。为了扩大“敏盖”绒山羊的知名度和销路,农牧民自发成立了绒山羊协会,积极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并鼓励养殖户之间的通力合作,节省成本。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也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养殖户给予了有效的支持。伊金霍洛旗政法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肖明说:“养殖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给补贴了一半;水电等资源都是政府提供的。购买绒山羊时,政府提供了贴息贷款,免费开辟了饲草料基地。我们有一个培训中心对养殖户进行圈养技能培训,比如种植牧草、养殖、疫病防治都有定期培训,培训都是免费的。”

  现在,刘兴亮、韩平等有时还会回老家的牧场看一看。刘兴亮说,十几年前散养放牧的情况下,羊群对草场的破坏非常严重,几乎是“吃掉三分之一,踩掉三分之一,浪费三分之一”。现在,牧场的农牧民逐渐走到城镇里进行打工或者舍饲养殖,草场的植被得到了恢复。看着日渐转绿的老家牧场,刘兴亮十分感慨:“最糟糕的时候是1996年-1998年,风一吹眼睛都睁不开,遍地都是黄沙,没有一点绿的。现在老家放牧的人基本没有了,生态整个都恢复了,草长的一米多高,人进去看不见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